欢迎来到中国娱乐网

献礼片第一炮昨打响 《天安门》:为了开国大典

http://www.yule.com.cn 2009-09-03 19:44:04   来源:   

  国庆60周年,大银幕纷纷献礼庆贺。

  会聚重量级班底打造的献礼大片,是今年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献礼片镌刻着历史,记录着我们民族的过去。

  红色的记忆,一直是我们抹不去的一种情怀。

  本报特开辟《和你一起看“红片”》一栏,及时推荐介绍这些献礼片,和读者朋友一起品味!

  

  昨日,献礼片的大幕拉开。电影《天安门》在世纪影城上映,打响了第一炮。影片以一支舞美队立下军令状,在28天内翻修好天安门城楼的视角,再次将镜头聚焦到60年前的北京,世人瞩目的开国大典的那一刻。让人的心情不禁随着影片的情节起伏激动。

   

  8只红灯笼的故事

  舞美队28天的奇迹

  1949年10月1日,一个载入史册的日子。那一天,毛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地宣告新中国的诞生!为了这一天的到来,无数烈士用鲜血染红了天安门城楼上迎风飘扬的红旗。为了这一天的到来,无数默默无闻的英雄,用各自的奋斗点亮了天安门城楼上的火红的巨大灯笼。

  这8只巨大的火红的灯笼,也是影片的“重头戏”。

  影片的视角很“亲和”,主角是负责翻修天安门城楼的晋察冀军区抗敌剧社舞美队。队长田震英在接到这一艰巨而光荣的任务时,留给他们的只有28天。

  影片一开始,即运用了强大的特技效果,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破落的城楼,凄凉的鸟鸣不时从天空飘过。荒草丛生,蛇虫横爬,大殿里的积灰呛了舞蹈队队员的喉咙。

  对于开国大典这一重大的历史题材,影片并没有显得很“拘谨”平铺直叙,而是不断掀起小的波澜,在波澜里推动剧情的发展。倒计时的运用,也增强了影片的节奏,增强了纪实性。

  影片没有回避翻修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不同的声音,这也使得人物形象更鲜活。做红旗的染料不够,田震英“急中生智”,冒充领导打电话,解决难题的同时也遭来一番批评;翻修方案过于繁琐,在广泛听取意见后,最终才确定了以8只红灯笼为主的翻修方案。接着在制作灯笼的过程中,又遇到了难题,京城的四家灯笼店联手都做不出想要的那么大尺寸的灯笼。最后,请老艺人出山,拆下家中珍藏多年的江南老竹,这才解决了难题。

  有蒙  的爱情

  有跨越国界的大爱

  主旋律影片,对演员的表演提出了很大的挑战。这部影片中的演员们都找准了自己的位置,塑造出一个个有血有肉的形象。

  队长田震英,由潘粤明饰演。这个人物形象,看上去有种舞美队队长的稚气,甚至还有些小小的狡猾。随着剧情的发展,当他肩头的责任越来越重时,这位年轻的队长也迅速地成长了起来。正是在他日趋硬朗的带队下,舞美队才完成了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总的说来,潘粤明演得相当尽力,也力图在演技上有所突破。

  队员上野,是一名日本人,他参加了解放军,并全身心地投入到翻修天安门的工程中。在距开国庆典只剩最后一天的时候,他接到通知,不得不搭乘返程的船回国,那种离别时的纠结和不舍,被演绎得感人肺腑;队员小马列脾气很急,甚至和他人打起了架;队员双喜,总是喜欢通过望远镜去窥探想象中的爱情,但是这样的爱情是非常蒙眬的;队员老郭,悄悄地将一株小花栽埋在天安门城楼上,好让它代替自己,好好看看开国大典。那种虔诚的心态,让人生出太多的感动。

  总的说来,影片的色彩很“温情”,里面有对新生活感情的憧憬和期待,也有一种跨越国界的大爱。

  在整部影片中,老艺人蔺师傅格外出彩。作为一名宫里的能工巧匠,一开始时对新政府是不了解的,但是通过扎灯笼,他开始慢慢接受崭新的时代。

  新老照片穿插使用

  毛主席影像栩栩如生

  作为一部历史影片,老照片的使用成为了影片的点睛之笔。

  影片的开始,就是一段刻印在黑白胶片上的历史记忆:解放军们一路进城,城里的群众夹道欢迎。尽管没有音响,那种胶片滚动的“沙沙”声,更具有历史的真实感。

  在影片的结尾部分,当年的舞美队员们,已经渐渐老去。帅气的潘粤明扮演的田震英,转眼成了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让人不得不佩服起化妆的神奇。

  随后,影片以时间递进的方式,展开一张张在天安门前的合影,烘托出主题。一代代中国人对于天安门城楼的永恒记忆就这么在无言的影像中流淌。

  影片花重金打造的特技也值得称道,在开国大典的片段中,“毛主席”的身影又出现在了天安门城楼上,和田震英近在咫尺。这是利用伟人的老照片做成的,栩栩如生。

  《建国大业》

  提前上映

  记者昨了解到,由200多位明星参演的献礼片《建国大业》将于9月16日下午2:00上映。

  原定于9月17日上映的《建国大业》定于13日举行首映礼。昨天,世纪电影城接到院

新闻表情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