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贺岁档的两部大片之后,春节又迎来了两部真正意义上的贺岁片:《长江7号》和《大灌篮》。
与前两部大片反英雄主义路线不同的是,这两部商业血脉比较纯正的贺岁电影,讲的其实都是小人物的信念与坚持,与观众心理的契合度无疑远高于《集结号》和《投名状》。
以影片的科幻外衣、父子情核心主题而言,《长江7号》足够温情和感动,小演员徐娇不愧是千挑万选出来的,表演之自然可爱是一大亮点。不过《长江7号》不能忽视和回避的一点是,它远不如周星驰的上一部作品《功夫》。作为一道餐前甜点可以接受,但如果对于那些期待周星驰再次突破的观众,这次恐怕会有所失望了。
《长江7号》延续了周星驰当导演以来的成长主题―――从《少林足球》到《功夫》,其实都离不开成长二字。只不过《长江7号》的主角不再是周星驰,比较有趣的是他转当导演之后,作品涉及爱情的部分越来越少,女星越来越成为一种点缀,尽管他对女性的审美倒是一如既往的统一。
《长江7号》堪称周星驰的转型之作,幕前演出渐少,拍摄背景不再局限于香港,影片的港片气质也几乎荡然无存,这对于注重周星驰作品港产特色的观众来说,也许难以接受。不过从影片的效果来看,周星驰在“内地化”这一点上表现得并不生硬―――当然,贵族学校、父子生活等场景其实无分地域。
《长江7号》胜在以情动人,父子间感情脉络的扎实描写弥补了整体生活背景的缺乏。《长江7号》也表现出一个讯息,那就是周星驰在有意识地减少港式特色的电影语言,而谋求更大众化更世界化的表现方式。这也许能解释《长江7号》的故事为何如此简单―――它就是一个童话,加上周星驰一贯的小人物信念,是部非常有赤子之心的作品,这一点我觉得非常感动。片中我最喜欢的一个镜头,既不是“长江7号”活灵活现的可爱,也不是徐娇杰出表现的某个神情,而是周星驰出现的第一个镜头―――那个被称为“最适合演民工”的人,坐在一幢建造中的大楼顶层边缘吃饭,视线宽广,手里有一盒饭。不知为何我心头浮现出《金刚》里类似的镜头,孤独二字在如今周星驰的灰白头发、黝黑皮肤和结实体格里面,仿佛已经不需要其他元素来强调。
对于周星驰淡出幕前的计划,我作为从他的无厘头时代一路走来的粉丝,其实很不想看到。《长江7号》最值得再次回味的语言和演出,恐怕也依然是周星驰带来的。这种小品式的作品偶尔出现一两次是可以接受的,但以三年一次的等待来说,我还是期望看见更具野心和个人标签的作品。
赞
推陈出新恰到好处
星爷的电影故事其实都很老套,这样也有一个好处:宣传前期保密工作不用那么费事,即使让人知道剧情也没问题―――因为周星驰电影的关键从来不是新鲜的主体创意,而是一个个别具趣味的细节。像《长江7号》里打蟑螂这种设计,看上去是那样的“因陋就简”,却又恰到好处。
老实说《长江7号》的几版预告片做得都挺让人失望的,好象是故意要让人把期待值放到最低,里面徐娇的夸张表演占了大部分,让人搞不清楚状况。但真正看到全片时,联系“上下文”,发现那些夸张亢奋的演出都是可以解释的。周星驰电影中少不了拿其它电影里的元素来恶搞,但都尽可能地推陈出新,比如七仔像哆啦A梦似的从肚子里拿出些宝物,而那双神奇的球鞋,却是当场用电焊烧制而成。
相信之前很多人都有个疑惑:为什么跟周星驰合作的编导,自己拍片就没有那份精彩?为什么周星星有点无可替代?《长江7号》可能会让有些人的疑惑变得更疑惑,而有些人则会找到答案。剔除了密集型、不老型和部分可回收再利用的笑料之后,周星驰在各种电影类型间的游刃有余,甚至让我觉得他之前只作为无厘头文化的代表人物,是种浪费。
有报道说周星驰很熟悉普通人的生活,并不高高在上;但按他今天的身家,想体会一个吃青菜鸭蛋的建筑民工的内心,相信还是很有难度的。所以《长江7号》终究是个城市神话,周星驰饰演的周铁出场,虽然卑贱,但看似悠闲地坐在高高的建筑工地上。他,俯视着底下高贵的芸芸众生。
弹
我希望只感受快乐
又是三年,这是近年每部周星驰作品间的平均时间间隔。《长江7号》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彻底完成了周星驰从演员到导演、从导演到作者的蜕变―――这部充满童真的温情科幻片,在我看来与其说是一部科幻商业大片,不如说是一部作者电影。影片的每一处细节都看似熟悉,深深打着周星驰的个人烙印;但它也跟周星驰之前所有的作品截然不同,相信一路看着《咖喱辣椒》、《大话西游》到《功夫》慢慢长大的一代影迷,应该慢慢会逐渐接受《长江7号》所呈现出来的、更完整的周星驰形象。
如果说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