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詹姆斯·麦卡沃伊
图为:凯拉·奈特丽
赎罪》剧情:上世纪30年代,宁静的英国乡村。13岁的布莱妮是个爱幻想的小姑娘,她偶然看到了管家的儿子罗比和表姐塞西莉亚的亲密行为,因此认定罗比是坏人。一天,庄园发生强奸案,布莱妮的供词让罗比蒙冤入狱。这对恋人从此天各一方。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了,意识到自己错误的布莱妮,不断地幻想着表姐和罗比在失散多年后再次相聚。但现实却与此相反。这场因年少无知而产生的误会,让她用一生来忏悔。
昨日,进口大片《赎罪》在江城上映。本报审片员前去审片,这部获得7项奥斯卡提名的影片,到底魅力几何?
大片是否也是好片
罗欣:影片的前1小时,似乎有些漫无目的,吃不准到底要说什么。直到最后我才发觉中了导演的圈套。导演实在是很高明啊!
查昭:因为之前听同事说这片挺烂,所以我看的时候没抱什么期望值。但是,影片开始20分钟后,我就折服于编剧的功力。从女孩布莱妮的视角与事情的真相两个角度展开故事,我被完全吸引了。
范宁:我喜欢这部电影。初看时略显沉闷,但渐入佳境后,会被镜头中有如神来之笔的种种细节打动,我到现在脑子里还有打字机劈劈啪啪的声音(影片的背景音以打字机声音贯穿)。
戎钰:盛誉难当!不理解金球奖为什么把最佳影片颁给此片。小布莱妮自以为洞察一切的傲慢眼神,塞西莉亚最初对感情的隐忍和怠慢,片中如影随形或者说阴魂不散的打字机声,都让人很不痛快。
看得出来,导演有突破前作《傲慢与偏见》的企图,非要给文艺片泼几滴史诗电影的墨不可。但他在单位时间里牵扯的头绪太多,剧情不流畅,匠心得不到体现。事实上,反映残酷现实中的小儿女情怀的电影有很多,但本片委实棋差一招,巧,但不精。连接大时代与小人物的能力不足,直接导致本片与“经典”无缘。
电影的亮点在结尾
罗欣:演女孩布莱妮的演员把那份“歹毒”演得很到位。她纯净的眼睛中透着与年龄不相称的仇恨,显示着充满稚气的愚蠢。
另外,那场布莱妮的赎罪式拜访,在片尾被证明只是一场被强烈渴望却没有得到的团聚。这样的安排也能让我们不那么沉重地走出电影院。
美好之外仍有瑕疵
查昭:布莱妮从少年、青年到老年都梳着同样的发型,这似乎是导演的暗喻——从13岁开始,她就困在赎罪的牢笼里,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影片的结尾最经典,把一部合格的剧情片直接提升为一部佳片。虽然它把大团圆改写成残酷的现实,但人生不是小说,悔恨的布莱妮永远没有赎罪的机会。
范宁:我印象最深的是战地医院里,布莱妮握着一位法国伤兵的手,为他进行“临终关怀”。战火纷飞时,握着一双爱人的手平静地死去,是莫大的幸福。
戎钰:影片的价值就在最后10分钟。老年布莱妮满脸皱纹,满眼愧疚。她不动声色地把心挖出来给人看,说者无泪,听者动容。70岁的女演员凡尼莎·雷德格拉夫靠这几分钟的独白抢尽了所有演员的风采。可惜因为戏份太少,她没有被提名奥斯卡最佳女配角,遗憾!
查昭:我最不喜欢两位主演的身材。凯拉·奈特丽是个标准的竹竿,泳装那场戏将她的缺陷暴露无遗,希望她以后还是穿严实点比较好。至于男主演詹姆斯·麦卡沃伊,真的太矮了点,尤其是他和其他士兵站在一起的时候,矮了不只半个头。好在,他的眼睛很迷人。
范宁:塞西莉亚和罗比在车站告别,罗比随着公汽追了一段,这样的桥段实在是太老套了吧?
戎钰:全片我最受不了的是那个5分钟的长镜头。虽然导演很用心地调度上千人,但妄图用长镜头这种花招,来反映敦刻尔克大撤退的悲壮和残酷,也未免太小看战争与人性了。炫技心态掩盖了悲悯情怀,最终呈现的只会是平庸画面。
&n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