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应接受道德的审判!
关于《奋斗》,自始至终,我无法不充满困惑。
其一,一部在全国地方台最开始播出时普遍反映收视平平、口碑不怎么地 “呕像剧”,到后来怎么一眨眼就“说火了就火了”?“《奋斗》很火”这个概念,一开始是谁炒作出来的?
其二,50后的导演,60后的编剧,70后的题材和70后的演员,与80后基本没有任何干系的一个风马牛不相及,为什么一定非要苦心孤诣地贴上80后的标签假80后之名招摇撞骗?石康和赵宝刚之流,究竟看上80后的什么了?
其三,几个纨绔子弟和无良少女整日价无所事事的谈情说爱,及其荒诞不经的“创业经历”,也能美其名曰是“奋斗”?《奋斗》的“励志”之处具体体现在哪里,又有多少的代表性?
…………(张一一先生按:此处删去11万字,80后对《奋斗》一剧的鄙夷和不解,又岂是一时半会能够说得清楚?)
对于《奋斗》一剧落选本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最佳电视剧提名一事,作为《奋斗》投资方和制作方的鑫宝源公司,自有他们的“新抱怨”,他们甚至一厢情愿煞有介事地公开发表了所谓《落选声明》,其勇气实在可嘉。
84年前,恶贯满盈的纳粹头子阿道夫.希特勒在狱中所著的《我的奋斗》一书,大肆渲染一种所谓的“生存空间论”和“种族优越论”,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数以千万计的德国青年走上一条不归路。据权威数字统计,在《我的奋斗》中,每一个字,平均使125人丧失了生命;每一页,平均使4700人丧失了生命;每一章,平均使120万人丧失了生命……
我们无法知道,在石康和赵宝刚之流对陆涛和米莱们“优越生活方式”的“教化之功”过后,会有多少不明就里的年轻人对自己的境遇和生活开始抱怨,甚至走上一条极端的犯罪的道路。
然而,作为我本人来说,真还得感谢《奋斗》。正是因为看到《奋斗》都能“很火”,才使得已有三年不曾创作的我,重新树立起了创作的坚强勇气和信心。《努力》,就是在这样一种美妙背景下霞光万道应运而生。
当然,我不敢说《努力》就已经很完美了。只能说,《努力》是一部真正属于我们80后的作品,在这里,我们能更多了解到,绝大多数80后奋斗的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