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记者徐娜在5月13日晚央视新闻频道联机直播中因拙劣的表现被网友称为“逃兵”,称其“冷漠”。对此,央视名嘴张羽在自己的博客中写了一篇“徐娜不是逃兵”的博文,欲为徐娜“平反”。
张羽博客截图。
提起央视记者徐娜,很多网友定会将其与“逃兵”二字挂上钩。5月13日晚央视新闻频道联机直播中的拙劣表现,让这个年轻的女记者为千夫所指。直播后不到24小时,网友群起将这段连线视频和文字发到各大论坛,声讨徐娜,“逃兵”、“脑残”……骂声一片。
在事件渐渐平息后,央视名嘴张羽写的博文又将网友的注意力集中到徐娜身上来。
今天(11日)下午,张羽在自己的博客中写了一篇“徐娜不是逃兵”的博文。他在博客里表示,他很早就有为徐娜澄清的意思,但一直犹豫不绝,主要是担心旧事重提给这个女孩带来新的伤害。张羽认为,业务失准不是职业操守失准,更不是道德情操失准。
辩护一:“逃兵”是因为经验不足
在博客中,张羽认为徐娜被认为“从都江堰救援现场逃回成都宾馆里享福”是一个误会。地震后,都江堰所有信号中断,无法进行连线。而且当时所有拍完的新闻片,都是记者从灾区紧急赶回成都从四川台传送回北京,徐娜就是将新闻片带回成都的记者。由于能回到成都,有条件进行电话连线,又去过现场,所以准备不足的徐娜被临时通知担当连线报道,最终导致了直播中的那幕。
不巧的是,由于情况紧急和混乱,导播也未必了解徐娜到底在哪里,只知道她要报道都江堰的情况。因此当时导播通知主持人的原话就是“连线在都江堰聚源中学的徐娜”,而当主持人得知徐娜在成都时大感意外,自然就追问出了“你不是在都江堰吗?怎么回成都了?”可惜徐娜没有给出清晰满意的答复,她不可能意识到危险也没有保护好自己。也许她也在纳闷你们不知到我在成都吗?这和她经验不足有关。
辩护二:“冷漠”是因为知识储备不够
网友在对徐娜的指责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认为她没有同情心,在直播中语气轻佻,支吾以对。而张羽在博客中认为徐娜说出“呃,救援工作呃应该是已经接受了尾声”之类的话并不是源于内心的冷漠,而是缺少知识储备和现场经验。“没有新闻现场报道经验的徐娜在表达自己的感性判断,而非客观理性判断。”
在博客中,张羽也希望观众给予徐娜宽容和机会,“她不是坏人,她还在成长”,“她是我台最早赶往灾区的记者之一,在那里同样废寝忘食,身心疲惫。即使在后来承受着难以想像的心理压力下,她仍在夜以继日的编辑抗震救灾的节目,虽然这一点儿也改变不了她在公众中的印象。”
从百度里搜索“央视徐娜”,竟然有100多万条相关内容。张羽的这一篇博客是6月11日下午15时发出的,短短的几个小时,就有3000多名网友留了言。
对于张羽的“澄清”,部分网友表示了解了来龙去脉,对徐娜表示理解,“可能是太紧张了。对于一个仓促上阵的人,可以理解。”
然而,一场轩然大波不可能因为一篇博文就能全然平息。在网友的留言中,表示不能谅解徐娜之举的网友占了多数。一位网友的回复颇具代表性:“尽管她错就错在经验不足,但大众是不可能在这样的国难当头的时候去理解她的。成长,可以放在平时,但这时,没有人给你机会让你慢慢成长的机会。”
附:张羽博客原文
有些话很早就想说了,但一直犹豫不绝。并不怕自己迎来一片骂声,而是担心旧事重提给这个女孩带来新的伤害。
最终使我下决心把要说的话说出来,是因为就在昨天,一位有日不见的朋友还在向我询问当时的情况,我认真的向他解释当时的状况不是象网民所推想评论的那样,这种解释我已进行了很多回。原以为时间的流逝会冲淡人们的情绪和记忆,但我发现即使这样,一旦人们想起,记忆仍是黑色的,无论是观众还是徐娜本人。我很难想像这段时间徐娜如何面对周围熟悉与陌生的人。于她这肯定是一段极其灰暗的时光。
我一遍遍问自己,为什么要写出来?每一次的答案都是:我要保护一个和我进行了连线报道的女孩子的成长,我要维护我的同事的尊严。于是,我决定下笔。
首先想向徐娜道歉,没有征得你的同意,我也确实不知如何征求你的意见,就做出这样自以为是的举动,但我相信带来的影响应该是善意的。
[page_break]
徐娜是我新闻专题部的同事,但我并不认识她,从未有过合作和交道,说来可笑我是从网上才第一次看到她的容貌。她原来是《社会纪录》的编导,相信很多人看过这挡由阿丘主持的栏目,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