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个人读过经典原著,那么他就知道了它的真身,受过了它的熏陶,别人再怎么改编他也能区分开来,谈不上什么破坏;如果他没有读过原著,就算不去改编,经典的好处他也没有得到。关键不在有没有人改编,而在于是否读过原著。 |
|
|
|
大家争先恐后去看,看了争先恐后地骂,这不光是中国大片的待遇,也是中国名著改编的命运。《赤壁》的市场和口碑再一次验证了这个魔咒。新版电视剧《红楼梦》和《西游记》也在劫难逃,公布了一些定妆照和场景图就炸开了锅。收视率自是不在话下了,为了市场,导演你就唾面自干吧。
我恨死你,所以我给你钱,这是一种感天动地的爱恨交织。这种情况的发生,首先来自一种责任感,人人守护传统经典,花再大的代价也要去看看是怎样破坏我伟大文明的。不看也知道,看了吓一跳,没有最糟只有更糟,看看都把我们祖先的东西搞成什么了啊!
我继续猜想这些人如果生活在古代,他们也一定这样痛斥罗贯中、施耐庵、吴承恩和曹雪芹,这几个人对古代典籍和传统观念的恶搞远甚于今朝。他们的成功就在于撕破脸皮不管不顾恶搞到底。正经地说,他们只是以历史、传说和个人经历作为素材,创作了自己的作品。这何尝不是当代这些导演的梦想呢?
如果以素材为标准,创作必然包含着破坏和“糟蹋”。创作未必能成功,但是不成功的创作也是一种创作。批评人士担心的是,这样做会不会损害我民族文化?我猜想在这些人士的心目中,传统经典的价值是永恒的,再怎么“糟蹋”也不会影响他们对经典的学习、体悟和感情。他们应该是完整读过甚至经常读原著的,否则怎么知道导演搞错了呢?他们担心的是,那些没有读过原著的青少年,看了这些影视作品,以为那些伟大的作品本身就是这么“糟糕”的呢。
我要举手提问:如果一个人读过经典原著,那么他就知道了它的真身,受过了它的熏陶,别人再怎么改编他也能区分开来,谈不上什么破坏;如果他没有读过原著,就算不去改编,经典的好处他也没有得到。关键不在有没有人改编,而在于是否读过原著。
每个人在学校要呆上十多年,都是最宝贵的青春年华,但是有多少时间是在阅读原著呢?教学大纲是根据考试范围来定的,范围之外的东西最好听的称呼也叫课外读物。在这种教育中,我们已经习惯了听别人说一个东西好不好,而不是自己去看看它好不好。所有的老师都会告诉学生《红楼梦》了不起,但多
新闻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