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因出席2004年戛纳电影节
【尤瑟夫·夏因代表作】:
《为什么是亚历山大?》(1978年)
《埃及故事》(1982年)、《别了,波拿巴》(1985)
《卢米埃尔与四十大导》(1996年)、《命运》(1997年)《别恋》(1999年)、《9·11事件簿》(2002年)
《每人一部电影》(2007年)、《混沌》(2007年)
尤瑟夫·夏因早已是埃及和阿拉伯世界电影的一面旗帜,作为导演,演员,制片,编剧,他的作品的内容从埃及亚历山大的古老家族到纽约9·11恐怖袭击,被誉为“埃及电影之父”。夏因1926年1月5日生于埃及的亚历山大,2008年7月27日逝世于开罗,享年82岁。去年他凭借生前最后一部作品《混沌》再度入选威尼斯电影节,威尼斯电影节组委会于近日宣布今年电影节将会向夏因致敬。Luc
为艺术遭受牢狱之灾
1926年尤瑟夫·夏因(YoussefChahine)出生于埃及亚历山大,年少时的梦想是成为一名出色的演员。二战刚刚结束的1947年,满怀壮志的尤瑟夫·夏因离开祖国,年仅21岁的他只身前往美国洛杉矶学习电影。一年之后他回到埃及,在朋友资助下,夏因开始筹备自己第一部影片,《阿门爸爸》于1950年问世,从此开始了他的执导生涯。作为一位关注现实的电影人,尤瑟夫·夏因从未间断过对社会不公和压抑的抗争。他一生共拍摄了四十多部电影长片,背负着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明日拂晓》、《十字架》等代表作中,他多次站在知识分子的角度反思,分析和批判社会与国家制度,尤其是现代文明中的拜金主义思想。
夏因在自己的国家特殊的环境下,致力于通过电影反对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反抗宗教狂热和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由于夏因的激进立场,他时常激怒一些人群和当局,譬如1970年的《选择》就是一幅埃及知识分子的讽喻画像,1973年的《麻雀》则对当时社会上惟利是图的市井现象进行了分析。尤其是1984年,他坚持放映了一部被当局禁映的影片,他不得不经历一段牢狱之灾,为艺术创作和追求付出代价。
批判宗教狂热
在尤瑟夫·夏因的影片中,也常常能看到导演本人的影子。1978年,他执导了《为什么是亚历山大?》,用胶片里的青年时光为自己带回了一座柏林电影节评审团银熊大奖。四年之后,尤瑟夫·夏因开始执导自传体三部曲《回忆》、《重回亚历山大》和1997年的《命运》。这三部系列作品用一种超写实的手法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夏因着力地批评了宗教的狂热和对媒体导向的思辨,也因此在1997年戛纳电影节50周年上荣获了特别大奖。
进入新世纪,老当益壮的夏因仍然在导演的位子上孜孜不倦,2001年他执导了风格完全不同的音乐喜剧《亲爱的,好戏上场》,寻求另一种途径。9·11袭击发生后,一生关注时事的夏因立刻与其他导演合作完成了纪念9·11的纪录短片集,对恐怖事件进行了谴责和反思,该片亦获得当年的欧洲最佳电影奖荣誉。2004年他带着对美国的旧有感情,继续出品了《从亚历山大到纽约》,把古老的埃及同现代的美国联系起来,包含了自己对求学时代的追忆。2007年,应戛纳国际电影节60周年庆祝活动的邀请,夏因参与了贺岁片《每人一部电影》的短片制作,与30余位世界著名导演分享第七艺术的感悟。老导演用3分钟的自传体形式,回顾了自己几十年来从影生涯中的期盼与成就。须发皆白的他举起手中的奖状,动容地说:“这一刻,我等了47年……也借此给年轻人提些建议,耐心点,这是值得的。”
安葬于亚历山大家族墓穴
近年,尤瑟夫·夏因的身体状况一度欠佳。他入选威尼斯电影节的最后一部影片是去年的《混沌》,在发布会上导演依然斗志昂扬,宣称要继续批判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