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娱乐网

1993:败也岭南 成也岭南

http://www.yule.com.cn 2008-10-29 15:10:03   来源:   

毛宁和杨钰莹的歌声享誉大江南北,李春波的“小芳”……20年,广东乐坛的兴衰成败,直接将一个中国的流行乐坛由南至北的转战更迭描述殆尽。

广东邻近香港,地域特征令它更早领略真正的流行时代,毛宁和杨钰莹的歌声享誉大江南北,李春波的“小芳”在每个人的青春记忆中。20 年,广东乐坛的兴衰成败,直接将一个中国的流行乐坛由南至北的转战更迭描述殆尽。

90 年代初期,毛宁和杨钰莹作为“南国歌坛金童玉女”被全国观众所熟知,这个时期的岭南音乐达到顶峰。
 
岭南歌手:中唱 太平洋
记录·回忆
讲述人:网友 深圳汽车
  如果说广东乐坛曾经很辉煌,我百分之一百同意。记得八十年代末,每天傍晚看动画片之前,都会有什么“太平洋影音公司”的电视广告,然后出现很多歌手的宣传,具体是谁不记得了,但是每天晚上都有,那个男播音的声音我还清晰记得。现在想想,大概那时也只有广东有吧,那么早的时间里唱片公司都能上电视做宣传了,那这里的音乐发展肯定会发达一些。而且每一年珠江台都有歌唱比赛,后来是跟香港合办,挺好看的,那些歌手水平都很高,可惜后来就没怎么发展了,广东乐坛也只有这些记忆里的辉煌了。


李春波

[page_break]


毛宁


林萍

1992-1993 年间,内地掀起了一股“广东”热潮,广东流行歌曲大规模地北上,给内地流行音乐市场带来很大的冲击。广东率先在全国引进了歌手签约制度,最早兴起“包装”的术语,出现了第一批“包装”的歌手。杨钰莹、毛宁、李春波的名字都迅速家喻户晓。“中唱”、“太平洋”、“新时代”和“白天鹅”成为广东乐坛的四大唱片公司,旗下都拥有一批重量级歌手和重量级的词曲人,所有与之相关的行业都盛极一时,“造星”工程不断深入。《音乐冲击波》在1992 年演变成《岭南新歌榜》,至此《岭南新歌榜》和《广东新歌榜》(前身“健牌”歌曲大赛)就成为广东乐坛迈向辉煌主要推动力,这两个排行榜成功将《涛声依旧》、《弯弯的月亮》、《小芳》、《晚秋》、《爱情鸟》等原创歌曲推介出去,也缔造了廖百威、王建业、陈汝佳、李达成、杨钰莹、毛宁、林萍、林依轮等全国知名的歌手,正是通过歌曲排行榜,一大批歌曲和歌手从广州走向全国。除了电台之外,广东电视台也在当时领先于全国的娱乐综艺节目《万紫千红》、《共度好时光》上邀请大批广东乐坛的歌手在电视上曝光,进一步增加了他们的影响力。1993 年,活跃在广州歌坛上的是李春波、杨钰莹、毛宁、甘萍、林萍等人,这些人参加了当年的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在全国的影响更大。“外来歌手”撑起广东乐坛半边天,与广东流行音乐的开放与兼容有关,当时的广东乐坛欢迎五湖四海的优秀人才来加盟,进而激励本地的发展。李海鹰的《弯弯的月亮》、陈小奇的《涛声依旧》、杨湘粤的《真的好想你》等好歌,都是外省歌星首唱的,李春波、杨钰莹,也从广东走向全国。当时的广东乐坛无论是在全国的影响力、歌曲的产量质量还是歌手的知名度方面都处于巅峰状态。

[page_break]

 
  如今回头审视,当时广东乐坛的兴盛和后来的衰落,可谓成也岭南文化,败也岭南文化。兴盛的原因得力于岭南文化“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想了就做,充满原创性和冒险性,同时也因为岭南文化的包容性,能兼容本地粤语土著和外来优秀人才,本地广府人李海鹰、李达成、廖百威,潮汕人陈小奇、客家人李广平,外地的朱德荣、毛宁、杨钰莹、陈明等,岭南文化元素和新移民元素的碰撞、交融,形成1992-1994 年广东流行乐坛百花齐放、领跑全国的繁荣局面。
 
  另一方面,由于岭南文化的过于务实,重商精神强烈,有缺乏长远规划的弱点,有时过于急功近利。这也导致在经济环境转差的时候,人心会显得浮动而随潮流转移。特别是缺乏“根”意识的外地移民歌手,当环境转变的时候,他们也很容易孔雀飞。1994 年广东的歌手很多“集体北上”,甘苹和李春波到北京学习后留在了那里;陈明转签了Sony 北京公司;光头李进借着与北京中国之路网

新闻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