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从《南京!南京!》到《拉贝日记》,一时之间中国电影出了两部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电影,现像极有意思,但对于这段惨痛的民族史,每部电影又都给出了自己的描述,说实话,虽然《拉贝日记》出自德国导演之手,但其以实为据的著作风格我颇为喜欢,而我更认为一部立足南京大屠杀这种“公器”题材的电影,历史的真实是艺术真诚的直接基础,在这方面,傅瑞安·加伦伯特导演至少在工作方法上足为许多试图偿试同类题材的中国导演们借鉴。
比如,有些关于南京大屠杀的中国电影宣传时好以“抵抗”为噱头,但看了很难找多少抵抗的影子。
《拉贝日记》里其实也鲜少有中国人对日军的抵抗,金陵女子大学的学生琅书(张静初饰)的弟弟小万在姐姐被两个日本人扑倒的一瞬开枪打死了这两个鬼子,以此描述了当时南京市民零星而个体的抵抗,而在真正的历史记载中,蒋介石的军队在日本军队占领南京后的抵抗确实是微乎其微的,溃逃得厉害,抵抗也只可能来自于民间,以苟延的方式,琅书弟弟的这项“壮举”说不上完全来自历史,但却充满了历史的合理性。
南京大屠杀的那段,给后来的中国政府一个重要的警示,就是对侵略者如果持不抵抗的政治策略,战争的结果将更加悲惨,试想,如果真有整建制的抵抗,哪里还有30多万中国人(一少半的中国军人)被屠杀,据知,日本军队制造南京大屠杀的3个充足理由是:
其一,之前的松沪会战中国军队的抵抗太强烈,日本人要报复;其二,国民党军队在南京的抵抗太弱了;其三,中国民间的抵抗并没有因官方的放弃而停止,因此日本军队是想借一次大屠杀彻底慑服中国政府、中国军队和中国人民。
【贰】
约翰·拉贝(John H. D. Rabe),一个前纳粹党的党员,也说是德国西门子公司在南京的领导人,也有说他是纳粹党驻南京的总代表,他在南京大屠杀里到底救了或者保护了多少中国人?这是《拉贝日记》之前有关此题材的电影作品都没有表达清楚的问题。
《拉贝日记》的贡献之一就是对此问题做出了明确的令人信服的交待:
在拉贝的保护下,国际安全区里有20万中国人免遭日军杀戮,而拉贝先生是在各国使馆及外国媒体相继回到南京之时离开南京的,而更多的屠杀是不可能在诸国外交官的众目睽睽下完成的,当然,在拉贝先生离开南京之后,原生活在安全区保护下的中国人是不是也有被日本人杀害的,这是电影没有表的,因为电影的名字就是《拉贝日记》嘛。
为此问题,我向南京大学拉贝纪念馆的汤馆长提问:拉贝在南京到底救了多少中国人,汤馆长当场向我出示了几份证据,一份是有602个中国人签名的关于拉贝相救的证明材料,还有一份是拉贝将要离开南京时,南京20多座难民营(估计都位于“国际安全区”内)管理者的挽留书,这20多座难民营共安置了大约20万中国难民。
也就是说,拉贝先生的救的中国人要比当年的辛德勒救的德国人多得多。
拉贝是一位中国人必须重新认识和郑重感激的民族大恩人。
《拉贝日记》开场不久,拉贝用一面巨大的纳粹党旗遮掩了大量中国难民使他们免受日军轰炸之害的情节,据史实,其实当时拉贝把当时他居住的西门子公司的办公地也全部遮盖在纳粹党旗之下,以保护里面的中国人——这一情节似乎在教育那些只知“人性”而不知其它的当代中国人,“国家”和“人性”其实是两个层面的东西,这两个东西时有交叉时有平行,“纳粹”对德国和欧洲人来说可能是个坏透了的词,但它仍然对中国人做过一些好事(比如抗战之初德国对中国的援助),绝对的好和绝对的坏是没有的,而我们要记住的是一切“国家”、“主义”、“政治”里的真正的人性的光华。
所以,我把这个情节列为2009年自己眼里中国电影最伟大的镜头。
【叁】
南京大屠杀,其“屠杀”之极状是著名的“百人斩事件”。虽然惨烈至极,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