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17日晚在红星闪闪的英雄城南昌闭幕。
但是,一如几年前就逐渐显露出的受冷落的迹象一样,本届电影节也并没有因为组委会请来了诸多明星。从开幕以来的情况看,群众不太关心、舆论不太关注,它似乎还是要贴上“电影圈‘自娱自乐’的小众活动”的中国式电影节标签。
事实上,作为当前纷繁的中国式电影节的代表之一,金鸡百花电影节逐渐从万众瞩目滑落到如“鸡肋”一样可有可无,凸显的是当前中国电影一个令人尴尬的话题:电影节在中国,为什么越来越没人关心?
屡引争议的评奖:从权威沦为“山寨”
自1992年金鸡奖和百花奖合并成立“金鸡百花电影节”以来,已经举办过的17届电影节中在评奖环节屡屡遭受各方的批评,在包括“最佳故事片”“最佳男(女)演员”这样在世界各国电影评奖中只有唯一的奖项,经常出现两部或两人并列的“中国特色”,这逐渐引发人们对评奖规则的合理性以及评奖权威性的质疑。
“应该说,现在大家逐渐丧失了对电影节的兴趣,屡屡引发争议的评奖是重要的导火索。”中国社会科学院尹韵公研究员说,“现在网络上批评中国的一些电影节越来越‘山寨’,就是因为人们认为电影奖评奖的某些‘荒诞性’完全使其失去了权威性。电影节如果连评奖都无法体现出权威性,是无论如何也无法让人尊敬的。”
实际上,不仅仅是电影节评奖尺度过宽导致“最佳”太多让人生疑,一些中国式电影节在评奖中“炒冷饭”的现象也颇令人生厌。
根据目前包括金鸡百花电影节在内的一些中国式电影节的相关规则,在评奖范围内的电影往往以一两年前的“老电影”为主,当年新片很少,这就出现了一部“老电影”在各种电影节上被“炒冷饭”的现象。2006年年底就已经放映、2008年就已经获得过“百花奖”的《集结号》再次入围本届电影节9大奖项,就是一个标准的案例。
“必须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修改我们的电影节一些陈旧的规则,比如说借鉴国际上一些电影节的经验,以年度最新影片作为参评电影并推选出获项,这样,电影节才能起到风向标的示范作用,才会引起公众的兴趣和关注。”尹韵公说,“与时俱进的调整是必须的,是对电影负责的态度。比如美国奥斯卡奖近期开始对其投票规则进行调整,以增加评奖悬念和公正性,将最佳影片的提名数量由5部增加到10部,评委在评选时不仅要挑出心中的‘最佳’,还要进行排名,使得竞争更加激烈;而对于最佳歌曲奖项则以宁缺毋滥的方式设置高门槛,力挽电影歌曲创作质量下滑的状态。这是对电影本身的尊重。”
过度的商业开发:离百姓越来越远
本届电影节从开幕之始,就被“口水战”包围:由于可能存在的过度商业开发,让很多舆论和当地市民对电影节生出了不少抱怨。
可以列举出的几个例子是:本届电影节的颁奖典礼“开创性”地公开售票,价格高在2800元至3000元的区间,远超当地市民消费水平;媒体记者被要求入住指定酒店,并交纳1000元费用才给办理记者证;在本来就不多的电影节的一些宣传资料上,赞助商的广告占分量很重。
“在质量和水平还远远达不到国际知名电影节的情况下,我们的电影节倒是早早地在商业开发上和国际接轨了。这样的做法,是电影节自己和老百姓隔绝、隔离,这样的电影节,其活力和生命力到底有多大很值得怀疑。”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唐榕说,“很多时候我们发现,举办电影节的地方和组织者,看重的并不是电影本身,而是经济利益。这是十分令人忧虑的。”
虽然中国式电影节在当下遭遇冷落,但应该看到,到目前通过不懈的努力,国产电影质量稳步上升,中国电影的整体氛围正在向好。“电影节办得好坏还在于电影人要努力,他们要多为老百姓拍摄好电影,让我们的电影无论内容还是票价更加地贴近大众,毕竟我国电影市场潜力巨大,我们有当年‘百花奖’评选百万人参与的辉煌,也有《疯狂的石头》等深受老百姓喜欢的现实。假以时日,如果能在一条正确的道路上前行,中国式电影节办成像美国奥斯卡那样的质量和影响力,也不会永远是个梦。”北京电影学院院长张会军说。(新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