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慢与偏见,是人生最难克服的心理障碍。
在当下这个以票房论英雄的电影市场上,有单片过5亿,且“摸6望7”这个票房“硬通货”撑腰,冯小刚似乎真的达到了孤独求败的“傲慢”境界,他也无心修饰这张脸谱,放点炮,骂点人,给闹腾的娱乐圈加点料,成了“小钢炮”。于是各种偏见的谩骂或高帽劈头盖脸而来,谁都傲慢地以为明白了他,明白了他的电影。冯小刚接过这些“偏见”,并不辩白,因为他正在三亚忙着拍摄《非诚勿扰2》,搜狐娱乐在外景地独家采访了他,为傲慢与偏见提供激辩的舞台。不为隔岸观火喧嚣取乐,只为了更多人能超脱于傲慢与偏见之外,因为,健康的市场、健康的心态,才能让中国电影产业良性发展。
傲慢有理:票房永远是硬通货
冯小刚又赢了!《唐山大地震》不仅比预期的提前一周达到5亿,并且继续高歌猛进,他在微博里谦虚地说一句“叩谢大家”,似乎都带着些得意的劲头。
这不是冯小刚第一次在票房上称雄。到《非诚勿扰》,他导演的片子总票房已达到10亿,在两年后,张艺谋才凭借《三枪拍案惊奇》,成为第二个总票房达到10亿的电影导演。2010年,冯小刚以一种连自己都可能感觉惊讶的速度,在刷新着自己的票房纪录。
《唐山大地震》上映前,冯小刚放出票房5亿的豪言,无数人觉得这是痴人说梦。但他除了让同档期的对手放马来拼,除了说自己现在就是票房上的独孤求败,还将道理分析得头头是道:“前年《非诚勿扰》的时候是3.5亿,今年电影院上半年的票房同比去年增加了80%,那你按这个说3.5亿要折算加80%那都快7亿了,所以保守地算,咱们算它增加40%,那我觉得应该也有5亿这个数。电影人口的数量过去也就只有几百万,现在则有1400多万人,1400多万人对于中国人口来说,咱们13亿人,差不多是一百个人里面有一个人看电影就到了这个数。这个电影是说人的感情,每个人看完了都会有一些感触,把大家心里的那些委屈给打开,我认为这个电影会有这么一个作用,再加上影片本身,所以我说五亿的话应该差不多,只会多不会少。”
高票房,并没有让他迷失。他觉得自己心态挺好,不想做任何的旗手,一切,还是要拿事实来说话。“十年前我拍《甲方乙方》3000万就是票房冠军,现在一个亿,你连前五名都排不进去。我感受到中国电影从夕阳产业变成朝阳产业的转变,而且这个电影一路在走上坡,我既是这个阶段的受益者,同时也是形成这样一个局面的推动者,我参与缔造了这样一个局面,所以我肯定我的心态是比较阳光的。”
当年,《甲方乙方》以600万的成本获得3600万的成绩,打响内地贺岁片第一炮,而1998年的《不见不散》以4000万继续获得年度第一,接下来十年,从《没完没了》、《一声叹息》、《大腕》、《手机》、《天下无贼》、《夜宴》、《集结号》到《非诚勿扰》,冯小刚基本稳住了年度前三的位置。
2001那年,冯小刚会说:“我对中国电影的贡献最大,因为我的票房收入最高。”到了2003年的《手机》,他说“我卖的每一张票都是赚的。”如今提到冯小刚的电影,公众对于票房的预期必然是赚钱,叫冯小刚“票房之王”,无可争议。
冯小刚导演《唐山大地震》工作照
《唐山大地震》之后,冯小刚终于成为中国公认的“三大导演之一”,无论是怎么个排列法,冯小刚必列其一。有了自己的山头,爱怎么着就怎么着,爱怎么拍就怎么拍,想怎么玩就怎么玩,你们爱谁谁呢。
问他是否已经是中国电影的旗帜性人物,他将傲慢收拾起来,换上一副正儿八经的表情:“这个可没法说,那不算。我觉得我担不了这个责任,我就是自己把自己的电影给拍好了,我自己也高兴,观众看完了也觉得行,其它的这标签最好少往脑袋上挂,一挂就招人恨。”
他讨厌那种招人恨的帽子,比如大师,比如精英。“我觉得只有很不冷静的人才会说自己是大师,这个帽子戴我头上不合适。这不是一个能够产生大师的年代。因为我们还是面对着很多的戒律,不能触碰。这个时代,既不可能出现大师,也不可能出现大师的作品,只能出现大众电影。不用把电影神化,中国就没有大师。其实电影是什么啊?电影就是一个非常大众的艺术形式。为什么有意思?就是每个人都能参与。你说弄一个原子弹,让你评论评论这原子弹到底好在哪儿,你还真插不上话。但让你说一部电影,每个人都有发言权,都能够表达自己的看法。他的看法都代表着一种生活态度,和对生活的认识,在这上没有谁高谁低。我经常听人说精英阶层、高端人群,其实中国哪有什么精英啊?”
冯小刚的“无大师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