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看《莉莉.玛莲》是1991年,那时,我在峨嵋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电影《红十字作证》中作场记,我们全剧组到西安电影制片厂的小放映厅看的内参片就是法斯宾德的《莉莉.玛莲》.当时影片结束后,放映厅的灯亮起,整个放映厅鸦雀无声长达两三分钟.整个剧组的创作人员深深地沉浸在影片的情绪之中,不愿出来.最来,还是导演李佳木叫了一声:嘿,嘿!出来了啊!电影完了!
电影是放完了,但是电影《莉莉.玛莲》中唯美的影像,凄婉的爱情,忧郁的歌曲至今震撼着我!这是我看过的最具表现力的情感片.我看过一些关于法斯宾德及他的影片的评论文章,更多的是对他的影片意识及内涵的关注.今天,我仅分析法斯宾德《莉莉.玛莲》的编剧结构,及他独特的电影语言.
军营前的哨岗,
路灯依然立在那里,
让我们在那儿碰面,
我会紧紧地将你抱在怀里,
期待再见面,莉莉.玛莲,
期待再见面,像从前一样,莉莉.玛莲……
就是这么一首忧郁清淡的情歌,在大师法斯宾德的运作下,通过他层层的递进,反复深入的运用,使这首普通的情歌催人泪下,震撼灵魂!我们来看一下,他具体是如何结构的.
法斯宾德在这部影片中运用的是传统的戏剧结构,他曾经非常推崇好莱坞的情节剧大师道格拉斯.瑟克.在《莉莉.玛莲》的编剧结构上,他实践了对传统戏剧结构的娴熟把握.
影片中女主人翁维莉第一次演唱这首歌是在一个酒吧里,她唱得节奏缓慢而无感情,至使酒吧里的两伙人对她的褒贬不一大打出手,她在台上唱着,下面打得一片混乱…….这个情节的处理为这首歌最后的大红大紫作了反面的伏笔和铺垫,这是一种反衬的编剧技巧,就像压弹簧一样,先把它压到最下面,它反弹的力度会更强更高.
第二次演唱是在电台录音,维莉的爱人罗伯特在她录音的过程中突然出现,在月色朦胧中,他们短暂的相拥吻别,他们的爱情在战争的大环境中受到制约,被挤压.是那么的唯美凄婉!
第三次是德军战胜了波兰的一个城市,电台在一堆缴获的唱片中,无意中播放了这首《莉莉.玛莲》.这首情歌在当时残酷的战争中恰好勾起了前线的战士们的思乡的情怀.播放这首歌的同时,导演运用音画错位的剪接技巧,画外是缓慢忧郁的情歌,画面是残酷惨烈的战争镜头.强烈的对比和反差.尤其是几个表现士兵在战壕里的镜头,月光的照射下,戴着钢盔士兵像青铜雕塑一样的形象令人深思.战争的场面与和平时代的情歌处理在一起,在影片中有三次之多,一次一次的推进,一次一次的强化,直到你的心灵深处.导演大比重的运用音画错位的对比和反差,烘托了对战争的反思这个主题.
第四次是在正式的大舞台上,舞台的整个背景悬挂着纳粹的旗帜,非常的气派.同样,导演也是运用了音画错位的剪接技巧.这场戏是影片的高潮,维莉的爱人冒着生命危险来德国找她,维莉也是冒着被怀疑被监视的危险与心爱的人约会,在被炮弹轰炸的中,他们依然热烈的相拥相爱着……
第五次是在波兰前线为士兵们演唱,这次她是为了被捕的爱人罗伯特的组织去完成一个只有她能做到的工作,取一卷有关纳粹在集中营里迫害犹太人的胶片.表现了维莉为爱而不顾生命安危.多么感人的付出和奉献啊!他们的爱情在战争中,在纳粹的监控中,还有罗伯特的父亲的反对中,折磨着,挤压着,升华着!
第六次歌曲的出现是在火车站维莉送别伴奏搭档去前线,人们笼罩在失败的情绪中,这时,站台上的士兵们合唱起了这首情歌,已被监控的维莉孤独凄然离开,此时,这首情歌显得那么悲壮凄凉!
第七次出现这首歌曲,又是大剧场里,但这次维莉是遭受了纳粹的迫害之后,她表情木然,非常吃力的将歌曲演唱完.在她歌曲中,她的钢琴搭档在战争中战死身亡.她唱完的特写镜头,画外是德国宣布战败投降的广播……
导演法斯宾德以这首情歌的七次出现,巧妙地结构着影片的起呈转合:开始-发展-高潮-转化-结尾.一步步地推动着戏剧性发展至直高潮然后发生转机的过程.整部影片就是围绕这首情歌来结构的,大师独具匠心地将一首普通的战地情歌运用的炉火纯青.既诠释了导演对战争的反思,又娓娓叙述着一个凄凉委婉的爱情故事.
影片结尾的处理让人有一种孤独凄楚之感.战争结束了,维莉到瑞士准备与分别多年的恋人团聚.此时,她的恋人罗伯特已是一个成功的指挥家.维莉透过后台的小窗口欣赏着等待多年的恋人,眼中充满了幸福,充满了希望,充满了爱意……但当罗伯特谢幕下来后,却意外地出现另一个女人关切地为他擦汗,两个历尽磨难依然深爱着的恋人相对无言.罗伯特再一次去谢幕之间,维莉在这个女人的口中得知了罗伯特已结婚了.震惊的维莉苍然离去…….这时,每一个观众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