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剧董哲 |
今天,由韩三平、黄建新执导的建党90周年献礼影片《建党伟业》将与全国观众见面。提前观看该片的媒体和观众都表示,《建党伟业》在纷繁复杂的历史背景中对史料把握精准,众多明星寓意深刻的“一句话”台词也凸显了各个角色的个性,而这些无疑体现电影编剧的功力。出人意料的是,《建党伟业》的编剧之一董哲,竟然是个才32岁的年轻人,而且还是小有名气的网络穿越小说写手。7年前,董哲被中影老总韩三平发现,在《建国大业》中担任文学副导演崭露头角,王宝强和葛优误将北平城当做地主大院、蒋经国赴沪“打老虎”的精彩段落就出自他手。
黄建新夸他:了解中国近代史每一天
7年前,导演米家山看到董哲的一部网络小说,下载给韩三平看。韩三平觉得写得非常好,他说,“当时还不太相信一个二十几岁的‘小娃娃’可以写出这么大格局的东西,于是想把他找来聊聊。”随后两人见了面。
2008年10月,韩三平拿到《建国大业》剧本并着手筹备拍摄,11月董哲被紧急召到《建国大业》剧组,韩三平首创了一个电影“文学副导演”职务给董哲,让他成了《建国大业》主创中的一员。
在《建国大业》获得成功之后,董哲荣升为《建党伟业》的编剧之一(另一编剧是郭俊立),韩三平说他,“小伙子就是个‘中共党史发烧友’!”在拍摄《建党伟业》时,导演之一黄建新发现,近代史上任何一天,董哲都能报出那天发生了什么历史事件。
熟悉董哲的人都说,他海量的信息存储能力令人震惊。在《建党伟业》西苑阅兵那场戏中,几乎所有道具,美术部门都是参考董哲提供的信息来准备的,包括各种武器的型号、坦克和火炮的口径等。
董哲却说,“我的脑子也不是黄导说的那么好使,只是脑中有知识点的库存而已。玩历史那么多年了,总有一套梳理的方法。”
写《建党伟业》的原则:“大事不虚,小事不拘”
“《建党伟业》就是要回答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会诞生。辛亥革命之后,本来大家以为共和了,社会会向一个比较好的方向发展,但没想到又出现了军阀混战,袁世凯复辟,整个国家陷入混乱,这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一个历史背景。在此之前,中国社会经历了很多次社会革命,中国共产党的这一次成功,是建立在之前的九十九次失败之上的。”董哲说。
如此纷繁复杂的历史背景,对史料的把握至关重要,电影剧本前后改了40稿。导演和编剧创作的原则是“大事不虚,小事不拘”,即大的历史事件必须真实,小的细节再去艺术创作。
“比如‘五四’运动时的某一天,李大钊上街了,陈独秀没上街。但李大钊上街演讲说的话,不一定是在这一天说的,而是从他书里摘的,不过我们仍然可以用。电影中有一段胡适与学生间的对答,讨论关于文言文与白话文哪个更简洁,这件事的真实性毋庸置疑,但其实是发生在上世纪30年代,而我们把它放在新文化运动时期。还有一段是辜鸿铭与罗家伦的台词。罗家伦问他:‘先生学贯中西,难道不知道孔子的学说可以应用于两千年前,但不能应用于今天吗?’辜鸿铭说:‘孔子教人的方法,如同数学家的加减乘除,两千年前是三三得九,现在仍是三三得九,不会三三得八。’这段对答原本发生在辜鸿铭与伊藤博文之间,但我们把它移植到这里,也是可信的。”董哲说。
董哲表示:“与《建国大业》相比,《建党伟业》准备了2年,更严谨。那段历史时间跨度大,大事件多,节奏快,观众无暇关注明星,从而会更关注电影本身。所以这次不光是数星星(明星)。”
32岁小伙,已经“玩”了20多年历史
从董哲传来的照片看,这是一个胖胖的小伙子,和写《明朝那些事儿》的当年明月一样。“我和明月认识,都是圈子里的人。1979年生,和‘80后’还差一年。哈哈。历史和军事都是我的爱好。”董哲研究历史算“不务正业”,他在天津理工大学学的是自动化,是工科生。
“我是八卦历史的。我父亲是科班的,从历史系毕业,但后来当了物理老师。我家历史书很多,从小我就在历史书里爬来爬去,小学看完《上下五千年》和《世界五千年》,初中开始练笔写东西,高中写与历史相关的文章,看《二十四史》和《资治通鉴》之类的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