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会莫言发言
搜狐娱乐讯 近日,由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制片工作委员会、山东广播电视台主办,山东卫视传媒、东阳市花儿影视协办的电视剧《红高粱》专家研讨会在京召开,会议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宣传司副司长王丹彦主持。研讨会上,与会专家从各自的专业视角,对电视剧《红高粱》的创作给予了高度赞扬和评价。小说《红高粱》的作者莫言先生也首度开腔细致点评电视剧《红高粱》。
莫言:《红高粱》站得住脚 九二死得符合艺术
研讨会上,莫言先生坦言当初对电视剧《红高粱》的开拍内心也曾经忐忑,“这样一部60集的大戏,非常短的时间把它比较完美地呈现出来,拍完它,确实是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工程。签完了合同,大概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就开拍,我心里也是很乱,我感觉这是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去年去探班的时候我心里感觉到踏实了。因为看到主创工作人员的精神状态非常好。原著对电视剧创作表示感谢,感谢山东卫视,感谢赵冬苓老师,感谢郑晓龙导演,感谢很多演员。没有他们日以继夜、废寝忘食的努力是完不成的。”
莫言称,电视剧版《红高粱》第一弘扬了爱国主义的精神,符合我们爱国主义主旋律;第二充分展现了我们传统文化道德价值观中正面的部分;第三其故事的讲述,曲折、丰富、丰满,堪称精彩;第四,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更是塑造出一群形形色色的丰满和比较丰满、个性十分鲜明的人物。“以一部作品来说,有这四点就足以站得住脚。……总而言之,我作为原作者对这个电视剧这样的呈现方式是比较满意的,对剧组全体创作人员辛勤的劳动,忘我的精神表示感谢。”
莫言还特别提到了电视剧的结尾部分:“在大结局中九儿提着酒的情节,酒是不可能引发那么大的爆炸,因为酒燃烧,冒出的火苗是蓝色的,不会像汽油那样引发冲天大火强烈爆炸,这个虽然不符合科学,但是符合艺术,符合老百姓心理的需求。”
赵冬苓:莫言撑起我的野心
总编剧赵冬苓在研讨会上特意感谢莫言先生,“后来很多记者都采访我,老是问我,说莫言先生在创作过程当中,给过你什么建议?我说我觉得莫言先生的态度比他的建议要重要,如果他给我很多的建议,我就不知道怎么写了,这是莫言先生非常大度的任凭你去改编,我觉得我们站在山上往前做。”
赵冬苓称,“我还是比较有野心的。希望在保留原著的基础上,能够表现出来30年代。从1927-1937年是民国黄金10年,我们表现出来的一个混乱的年代里面,人性野蛮生长,有了九儿这样顽强的生命。我的野心是,希望能写出30年代清明上河图的感觉,社会各个方面,各个阶层的人物在那个时代怎么生活,当外敌入侵的时候,怎么把各个社会,各个人物身上的东西都给激发出来。前部分播出时,批评还是有的,但是越往后,我现在都几乎看不到负面的评论了。”
郑晓龙:莫言给的是胸怀
电视剧导演郑晓龙在研讨会上称,莫言知道这是影视创作,非常宽和,“那天在会上莫言先生讲,他希望这个作品有幽默感,他希望这个作品能保持原来的精神。如果他说我希望什么什么样,什么什么样。首先就为难赵冬苓,这样的话,你肯定没办法弄,因为莫言先生已经把内容给你定好了。我觉得这是胸怀的事。因为这本来就是万众瞩目的事,莫言先生给了一个很宽广的创作环境。”
郑晓龙还特意提到,“我看《人民日报》有一篇文章,90后和00后给这个片子特别多的关注。他们很少有这样追国产剧的,给了这部剧很高的评价。”
专家:史诗品位 扛鼎之作
中国作协全委、影视文学委员会副主任范咏戈表示,这部剧对得起原著,对得起观众,对得起国产电视剧。“我认为无愧于2014年年末我们国产电视剧扛鼎之作。首先我觉得在还原高密、还原年代上非常真实。第二,作品主题提炼很见功底,从九儿、朱县长夫妇、余占螯等等,慷慨赴死,九儿的慷慨赴死也没有给大家雷剧的感觉,这是对原著的升华。第三,人物给我们当下的影评提供了一系列的新人形象,这是一个提升。第四,我觉得这个电视剧具有浓郁的地域色彩,也是好看的地方。第五,演员的表演和制作也是很出色的。总之是一个具有史诗品味的中国的故事,献给抗战70周年也是很厚重的作品。作为一部60集的电视剧,评论都是从现有文本出发,从写意小说变成写实电视剧要克服的困难很多。从这点上,我觉得应该给予电视剧以高度的评价。”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宣传司副司长王丹彦也表示,“这部剧在品格上完成了改编主题立意忠实原著又有当代时代价值观的重塑;在品质上完成了文本的当下国剧视听语言精彩的呈现;在品相上,我觉得这个剧,整体的强强联手,从经典,从名篇到热播的传播,我们用视听语言,用当下观众,对受众有吸引力的表达,完成了中国精神形象的一种诠释,对中国精神的底蕴,历史的积累,我们的精神足迹,我们国民性的多面性,有了深度形象传播的价值。从品格、品质、品相值得我们电视剧界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