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爱地人
专辑之所以是专辑,就是它比一堆歌曲的组合,更有着一种整体性的气质和颜色。作为专辑控的人来讲,黄玉芹的这张《夜之花朵》,很容易就在第一时间就有一个好印象,因为这就是一张拥有完美专辑躯壳的专辑,而不仅仅只是一些分散的单曲四肢。
《夜之花朵》是一张关于梦的专辑,而从音乐表现的动态来看,它更是一张梦游般的专辑。这张专辑的大背景,是名利的城市、是喧嚣的车流。它们的魔爪,在黄玉芹的创作里无所不在,但最终却被专辑拒之于外,成为了一个虚化的背景。你或许可以理解为这是一种逃避,但对于一个理想主义的音乐梦境来讲,这样的逃避,也是对自己音乐人格和理想最后的塑造,由此用音乐保留了梦想最纯粹和纯净的那一面。
《夜之花朵》也是一张非常民谣的专辑。不要说你在里面听到了电子音效,甚至失真的吉他,在民谣的世界里,木吉他并不是民谣的全部。民谣的核心,还在于它感情的率真、旋律的唯美、心境的纯净、理想的纯真。所谓民谣,也可以理解成是现代流行音乐的源头和初心,是所有流行乐还没进化成各种曲风前原始纯朴的模样。而黄玉芹的这张《夜之花朵》,就能听到如此这般的模样。
或者,《I Miss You》、《爱是一场精神世界的逃亡》和《写一首我们的歌》还能让你想起曾经的陈绮贞,那不就民谣原来的那种模样?这样的单纯,甚至是现在的陈绮贞都回不到的过去。而《你》和《光阴》里流转的,也都是典型的民谣旋律。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就像是有一个人面对面对着你唱歌,没有隔着麦克风,没有隔着监听箱,没有隔着调音台,没有隔着硬件和软件,就只是隔着风和空气的吟唱。
但,《夜之花朵》又非一张典型性的民谣专辑,它不是一朵长在八十年代的怀旧民谣之花,没有那种故作老练、宛如旧人。黄玉芹在《夜之花朵》里所呈现的,更多是在诺大的城市车流中,一个或者卑微的小人物,用音乐和梦想去完成个人理想主义化的世界,即使这只是一个小世界,依然可以挡风遮雨、我歌我狂,可以尽情地呓语和恋爱。黄玉芹足够幸运,因为她有了音乐这样的出口,所以才能将小人物只能在梦境里实现的一切,用音乐的方式纪录下来、表达出来,最后建造出来。黄玉芹的这张专辑,其实用专辑里的另一首作品,同样可以很好地形容音乐行进的过程,那就是《一个理想主义的精神漫游》。
专辑在音乐上的塑造,也颇具巧思。《微凉》、《夜之花朵》这些歌曲Trip-Hop式的氛围营造,不仅赋予了这些纯朴的民谣旋律,以一种可听性极强的质感,甚至立体的波纹和层次,其实也是对现实世界最好的一种反射。再纯粹的梦境,有时候也是现实的反射,而Trip-Hop迷雾般的氛围,与黄玉芹的民谣旋律一起出现,从音乐上来讲,是民谣和电子的融合,是两种元素巧妙的结合。于意境来讲,这样的梦幻其实也是现实与理想的一种对抗、交替。
作为一位看上去像是文艺民谣女歌手创作的专辑,黄玉芹有一点做得很好,就是她始终在创作里赋予作品以一种孤清甚至孤傲的气质,而不是那种娇柔造作的文艺腔,以及在情绪表达上的卖弄文字。她更多的是在保持民谣最本质的传情、传心功能的同时,通过对现实的疏远,来让自己离音乐、离内心更近。在这一点,黄玉芹倒是和另一位民谣歌手张悬,有着非常相似的地方。即使柔软,也是那种有硬度的柔软;即使像盛开的花朵,也是一朵冷艳、骄傲的花朵。
黄玉芹的民谣,不是校园里那种纠结在青春怀旧里的民谣,也不是小酒馆和文艺青年聚集地里,那种卖相极其清新的民谣。她的民谣是日记,她的民谣是呓语,她的民谣是执拗,她的民谣就是一种退居内心的声音。独此一家,别无分店。所以,有时候听黄玉芹的歌曲,甚至有种窥探她内心的感觉。黄玉芹的民谣,可以让人想到早年台湾现代民谣运动的那些民谣,亦像民谣教母Joan Baez那种由心而发的声音。
作为新人的首张正式个人专辑,黄玉芹在创作,以及整体的音乐编曲和制作格局上,已经做到足够好,但做为一名歌手来讲,她的声线很多时候还处于一种游离状态,虽然比较契合梦游般的音乐主题,但从音乐的角度,却不利于通过自己比较鲜明的嗓音,来为自己的作品确立一种导向意义。换句话说就是声线的辨识度,还不是太高,以至于第一次接触的歌迷,很难因声记人,这一点比较吃亏。但黄玉芹创作的成熟和成型,或许会在未来带动她的声线,以形成一种更完美的音乐气质。一切皆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