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希望与梦想:仁马情》
2015年10月19日,在中国国家领导人习近平主席开始对英国进行国事访问当天,“中国梦”主题系列微电影《中国人的梦想与希望》展映活动在英拉开帷幕。其中,国际跨界艺术家Simon.Ma马兴文作为主人公亮相《中国人的希望与梦想:仁马情》,用马与自然、马与人的情感关系来完整阐述艺术家对儒家思想中的“仁”的理性思考和感性体悟。
该系列微电影《中国人的梦想与希望》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策划立项、五洲传播中心出品,通过讲述普通中国人怀抱梦想、拼搏奋斗的精彩故事,多角度展现了当代中国人的精神风貌,分别由来自英国、法国、西班牙、中国的6名导演共同围绕“中国梦”主题进行创作,节目视角丰富、风格多样。
其中,《仁马情》由执导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短片的著名导演高小龙操刀,携手威尼斯双年展特聘艺术家、联合国艺术文化大使、中意文化大使、香港十大杰出青年Simon.Ma马兴文共同倾力打造。为更全面地诠释“人”与“马”的“仁”精神力量,植根于“仁”,视觉传达于“马”,该片取景横跨大半个中国,从一生爱马的徐悲鸿故居宜兴到众马飞奔的康西草原,从车水马龙的上海滩到重新焕发生机的汶川映秀;画面更是精益求精,凛冽的冬风中身着单薄棉麻,在上海外滩的天桥上来回踱步3个小时,只为5秒钟的镜头和更生动地体现主人公的工作状态;康西大草原上,与野马“搏斗”与“驯服”竟1天时间,才在太阳即将落山时,奇迹般地抓取到“晚霞与落日其辉,人与马至仁至爱”的完美画面。
这16分钟浓缩的是长达半年的心血培育。
一段关于“仁”与爱,关于梦想与希望的旅程由此展开。
之所以,用“马”这一物质元素来阐述“仁”的精神力量,一方面是因为Simon.Ma马兴文,他本身姓马,从小就钟情于马,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因为他在创作“马”的相关题材时,是立足感悟于“马之间的情与爱,马对人的忠诚友好”,而引申的“人之间的诚信友善,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爱”。创作“仁马”的初衷,艺术家也是想以这种艺术的方式向徐悲鸿大师致敬和学习,徐悲鸿一生都非常仁慈,他把自己的艺术瑰宝作品都捐献给了国家,即使现在其夫人廖静文女士也已仙逝,但他们“最伟大的爱,最永恒的灵魂”将会永留世间;而与香港赛马会合作也是源于它“勇于尝试、敢于创新”的精神与其积极投身于慈善活动,每年的累积慈善善款甚至达到人民币200亿。
片中,Simon.Ma马兴文不断突破载体、形式、方法、思维限制来“跨界”创作“马”,尝试新材料的运用,利用玻璃、琉璃、黄金、银、玻璃钢、铜、陶瓷、木头等9种材料来体现“马”的不用属性;运用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泼墨”技法将“绘画”与“雕塑”完美结合,从而产生新的艺术形态。在大型“马”的雕塑中,“仁马”肌理以木棍敲打而成,其他的有些用木片刮蹭,有些是手指按出来的,不同的质感去体现不同的马的概念,旨在于表达对中国传统良马的尊敬之外,也想把徐悲鸿大师的精神,用马的精神、龙马的精神来经典重现。
传递仁爱、坚持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用“跨界”的手法创造出让全世界瞩目的中国原创艺术,给予中国传统艺术文化新的现代的灵魂元素,让全世界能够了解中国文化,让世界能够感受到中国原创艺术中所蕴含的“仁爱”精神,是他的“中国梦”,也是他不懈地艺术坚持;同时抛砖引玉,通过这种“跨界”的中国原创艺术,开拓中国新一代年轻人的思维视野,帮助他们更好地迎接和面对来自全世界的机遇与挑战,以中国原创为自豪,关注中国传统文化,令他们能够更切身地感受到、体会到祖先传承下来的“仁爱”精神,影响一代代人去学会“仁”,爱人,仁爱人,是他心目中的“中国人的希望与梦想”。
据悉,“中国梦”主题系列微电影《中国人的梦想与希望》已在中国国家领导人习近平主席访英前后,于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格林纳达剧院、英国朴茨茅斯大学、班戈大学、利兹大学、曼彻斯特大学、约克大学(约克)、圣安德鲁斯大学等20余所大学展映;同时,伴随艺术家2016年举办的Beyond Art with Love 马兴文“心境”世界巡回艺术展和Limitless Crossove World Tour 马兴文无限跨界世界巡回艺术论坛,已在罗马当代艺术馆、国家大剧院、上海戏剧学院、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等地展映,去年11月在中国(杭州)国际微电影展上获得了“2015中国微电影十大新闻事件”的殊荣。
拍摄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