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位土生土长的北京人,锃亮的光头、花白的山羊胡、脖子挂一串佛珠……一股子“老炮”气息扑面而来。
他是一位行走在电影与公益之间的人,在电影中丈量公益的尺度,在公益行动中感受生命的温度,我们把他称为公益电影人。
他就是公益导演周永旗。
近日记者,见到周永旗,第一印象就是爱开玩笑,爱把现场气氛搞得其乐融融,他更大的人格魅力在于
把控他所预设的场景,你会在不经意间被他带入戏里。和他合作过的演员对他的评价就是,周导能让你在戏里看人生。
中华文化促进会传统文化委员会艺术中心副主任、影视中心主任,《人文中国》纪录片栏目总导演、国视经典影视集团总导演、制片人这些头衔不足以诠释周永旗,因为导演公益电影,既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
家乡情:常怀感恩之心
周永旗出生于北京市门头沟区的大山里,据记载,早在一万年以前,新石器时代早期的“东胡林人”就在此繁衍生息。东胡林人生活场景的古人类文化,牛角岭关城、圈门过街楼、马帮商队、爨底下村反映的古道古村落文化;门头沟也是具有悠久历史文化和优良革命传统的
老区,既包括有形的革命遗址、遗物,也包括口头广为流传的革命故事、英雄事迹等丰富的红色资源。
俯首皆是的历史痕迹、口口相传的英雄故事都给了周永旗天然的文化素材,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他的价值观。善于学习和总结的他喜欢这种带着泥土气息的乡土文化,他喜欢在特定的空间去捕捉历史的影子、生活的情趣和大自然的气息。这些年,他每当拍完一部戏,他总是要回到门头沟的大山里,抑或老街坊们搬个板凳在院子里唠家常,抑或三五老友把酒言欢,微醺后倒头呼呼就睡,抑或去山上的寺庙里,捻一捻佛珠,吃一吃斋饭,静一静心神。
这些年,每次提起门头沟,周永旗的幸福溢于言表——他感恩家乡给了成长的舞台,希望在未来的影视事业上永远负载着一段美丽的回忆、一缕感恩的情怀,他要把这种情怀定格在那一帧一帧画面中,要把感恩之情融化在一幅一幅场景中。
公益行:让公益成为习惯
周永旗的父母亲在他很小时就撒手人寰,早些年经历了生活的各种艰难困苦,遭受了莫大的委屈。但是,一个人的格局有多大,就看他能承受多大的委屈和对待委屈的态度。正如,柳传志曾经就对接班人杨元庆说:“人生在世,注定要受许多委屈。一个人越是成功,所遭受的委屈也就越多。”
生活磨难没有把周永旗击败,这反而给他了一个支点,让他更加坚强,在他身上常常会显现出来特质:直接、宽容、沉稳与自信。他做导演的目的,是为了完成他赋予自己的人生使命——我用镜头搭起隐形的桥梁,让生活在不同世界的人们互相凝视,通过真实的镜头语言去表达、去传播,我相信,画面也是有温度的。
周永旗这些年,不忘初心,一直践行着自己的诺言。他把镜头对准那些社会底层的人们,去观察人们如何依然顽强地活着,也许那种方式是我们常人无法想象的,但却又实实在在地存在于我们身边。
自从周永旗的周家班组建成立后,只要他们有去工作的地方,就一定会去当地做一项公益活动,这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
2015年6月,周永旗在执导《糖葫芦》的片场中,拍摄跌倒的智障孩子,一次又一次地从地上试图爬起,又一次次跌倒在地……他曾一度情绪失控,片场落泪。杀青后,他亲自去看望了这些孩子们,给他们了鼓励与帮助,这部电影他没有收取任何费用,在他的影响下还有爱心人士为学校捐助善款。
对于拍摄公益电影,周永旗有着特殊的情怀,甚至一发不可收拾。
——在他执导的《山巅》中,他用画面讲述了一位几十年如一日扎守在深山里的身患重病、坚守大山的护林员与儿子在观念上的冲突以及亲情浓烈、父爱如山的故事,表现了父子两代人对大山的责任,对大山的坚守,对大山的希望以及新生代青年的创新精神。
——《回家路》是全国首部儿童防拐教育题材类电影,故事围绕近年来社会频发的拐卖儿童案件为原型素材创作,采用儿童极易接受的轻喜剧演绎,渗透防拐知识教育知识,结合夸张反转剧和倒叙的拍摄手法,从而引导观众对防拐打拐、爱心帮扶等社会现象的深思。
——《为爱同程》围绕故事主人公收养孤儿,妻子从开始的不理解夫妻两人产生了种种家庭矛盾展开,到妻子逐渐理解、支持丈夫的善举,夫妻两人与孩子们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感人故事。
——《美德照亮港城》系列公益短片,是以连云港各个区县近年来的个人先进典型事迹为背景,真实客观的再现了他们的高尚品德和奉献精神。
数十年来,周永旗还执导了《八女英雄传》《护航》《镛城之恋》《山巅》《国酒传奇》《情系土家寨》《决战要塞岗》等电影。
对于自己的评价,周永旗谦虚地说:我对公益的理解其实很简单,就是心之所系,力所能及。我也向自己许诺,每年带领志同道合者们拍摄出一部优秀的公益电影作品。
文/云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