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娱乐网

专访王若巍:华人青年导演的成长之路

http://www.yule.com.cn 2018-10-08 09:51:48   来源:中国娱乐网   

  个人档案:王若巍,导演、编剧,全球杰出华人艺术家协会会员(GOCAA)。主要从事电影制作、导演、编剧等相关工作,至今已有近十年的相关工作和学习经验。1990年出生于中国新疆乌鲁木齐市的一个普通家庭。从小学起开始学习双簧管,师从新疆爱乐乐团首席双簧管演奏家许俭,而后跟随中国著名双簧管演奏家、中央音乐学院管弦系硕士生导师魏卫东学习,多年的双簧管吹奏经验也为其今后的电影道路奠定坚实的音乐基础。2009年以全省艺术类招生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重庆邮电大学传媒艺术学院。2010年,曾在新疆卫视跟随资深电视制作人佟童学习工作,担任《在那遥远的地方》栏目组编导助理。2012年制作完成了个人第一部青春校园题材电影短片《厦门故事》并入围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剧情类原创短片竞赛单元,次年制作完成了第一部街舞题材纪录片短片《街舞狂潮》。2013年毕业于重庆邮电大学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艺术类本科。由于对电影抱有极大的兴趣和热情,2013年底,考取了纽约电影学院洛杉矶校区,只身来到美国洛杉矶,开始了其好莱坞电影之旅。期间有幸结识一些经验丰富的好莱坞优秀电影人,在 David A. Armstrong、Jeff Lengyel、Saga Elmotaseb、Sharri Helfner 等资深电影导师的帮助下,对独立电影和好莱坞商业电影的制作体系有全新的认识,并在好莱坞各大电影场地、影棚和环球影城的外景场地拍摄、学习,积累了一定的电影制作实践经验。师从大卫阿姆斯特朗 (好莱坞著名电影制片、导演、摄像指导,其电影代表作《电锯惊魂》系列1-6部、《人质》、《代码》等),在大卫的指导和影响下,对于导演、摄影的技术和理念有了更深层的认识。期间,先后制作完成了个人的三部电影短片作品,《A Journey》、《The Destiny》、《Silent Cello》并荣获美国Oasis短片电影节最佳短片奖以及美国IndieFEST圣地亚哥独立影展优秀奖,还参与了多个国际电影节奖项的角逐。参与了多部影片的拍摄制作并获得多项国际奖项,包括电影短片《Inside Linda Vista Hospital》获得洛杉矶独立电影节最佳恐怖短片奖,电影短片《Not Your Average Joe》入围美国HollyShorts好莱坞短片电影节,电影短片《Cartoon Book》入选法国戛纳电影节短片角展映单元。2016年毕业于纽约电影学院电影制作专业MFA艺术类硕士。毕业后,曾在ICN国际卫视和UNE美国新闻速递担任新闻记者、摄像和新闻制作等相关工作,与好莱坞著名华裔演员、电影制片人白灵(其电影代表作有《三更2之饺子》并曾连续荣获台湾金马奖和香港金像奖最佳女配角、《的士速递3》、《霍比特人传奇》等)合作制作了电视真人秀节目《白灵秀》。在中美荣耀国际传媒担任导演职位,并参与策划、编剧等工作,与好莱坞知名华裔编剧文泱合作创作电影剧本《乌盆》、《再见班花》系列等,电影短片剧本《男人与鸡》、《脸盲》、《婉容的异想世界》等,合作策划电视综艺节目《洛神来了》和网络综艺节目《好莱坞大讲堂》。2017年,在UCLA加州公立大学洛杉矶分校导演和电影摄像专业方向继续学习深造。2018年制作完成了个人的独立电影短片《后视镜》并获得美国IndieFEST圣地亚哥独立影展最受认可奖,还参与了多个国际电影节奖项的角逐。同年,受任天津津娱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特邀导演,并在同年9月,在其出品的都市爱情成长类题材的院线电影《再见班花之小雪初晴》担任副导演一职。目前正在筹备黑色幽默喜剧题材电影《再见班花之小六的七种武器》及轻科幻爱情题材电影《我的汽车人女友》。

  记者:我们知道很多毕业大学生从事的工作都与自己所学专业不相关,对你而言,是怎样的契机或转折点,使你走向电影创作的道路?

  王若巍:我是学理科参加高考的,在大学学习广播电视编导本身就是一种机缘巧合。因为大学的一位学长拍的一部电影在全校展映,当时就震撼了,也被此吸引,觉得拍电影似乎没有那么遥不可及,于是逐渐对与电影短片的创作和拍摄产生了的兴趣。因为我学的专业是电视新闻编导,与电影创作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方向,只能通过课余时间的自学和实践。于是先后拍摄了自己的两部短片作品《厦门故事》和《街舞狂潮》,效果都不错,不仅在学校引起了轰动,还参加了电影节,这些对我来说都算是很大的鼓励,当然也离不开家人对我的支持,这些对我之后去美国学习电影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我觉得当选择做一件事总是有取舍,为了在电影创作方面有更好的发展,我决定去美国,从而放弃了一些国内工作的机会和优厚的条件。在美国学习毕业后也面临同样的取舍,绝大多数同学都选择了回国发展,而我依然放弃了国内的优厚条件和机会,依然坚持留在美国,找工作、学习,坚持走电影创作的路。真的很艰难,对我来说,在美国一切是从零开始的,在这没有任何先天资源、人脉关系,就是这样顶着各方面的压力,就这样一步步摸爬滚打,就是为了能在好莱坞拼出一席之地,站稳脚跟。

  记者:作为一位电影导演和创作者,在美国的电影学习给你带来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王若巍:首先应该是电影技法上的收获,在留美的几年里,确实颠覆了我对电影技术的认知。电影作为一门综合艺术,主要还是为了给观众讲故事,所有技术手段,无论是摄影,灯光还是后期特效、音效,都是为了故事服务。只是从艺术的层面,在镜头画面和声音上,起到渲染故事内容、烘托人物情感和深化主题思想的作用。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从来不缺技术活和好设备,而是需要能把技术用在该用的地方的人,玩技术其实是玩的意识和创造力。其次是对导演、编剧和演员的认知,在美国拍片,特别是低成本独立电影,无论是导演、编剧还是演员,大家各司其职,分工明确,都是职能部门,没有谁一家独大,高高在上。这是一个成熟体系的良好表现。最后也是最受益匪浅的是电影创作的思维和意识,能真正做到毫无保留地、毫无限制地展开想象力,能做到真正的创作自由,思想自由。创作的核心最终回归到人性的真善美,亲情、爱情、友情,以及人性的丑恶,欲望、罪恶、劣根性。创作在这里是自由的,没有性别、年龄、种族、宗教、国家意识形态的制约。我想这应该是我感受到最大的收获和改变。

  记者:在美国创作拍摄的一些电影短片作品,给你带来了怎样的收获?

  王若巍:在电影学院学习期间,创作并拍摄过多部短片作品。无论是从前期的剧本创作、筹备,到拍摄时的流程,还是后期的剪辑制作,与我之前在国内制作的两部短片截然不同。虽然是电影短片作品,但是制作流程非常认真严谨,几乎完全是遵循好莱坞电影的创作方法、制作流程和制度体系进行的。整个制作过程也非常细致,能切身参与到电影制作的每个细小的环节,通过短片的制作也能亲力亲为地感受到美国做电影严谨的方法和认真的态度,成熟的工作流程,以及美国电影方面的完善的法律法制保障。同时更能充分展现自我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把一部制作精良的学院派电影短片从无到有地实现,这种成就感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

  记者:在你多年的电影创作道路上,哪部作品最能代表你的创作想法,向我们介绍一下?

  王若巍:我认为《后视镜》这部电影短片最能表现我在这个时期的创作意图。它讲述了一个中东面孔的电召车司机,眼看就要完成自己的美国梦,马上就要成为成为公民的他,在工作的空档时间还在加紧背着公民考题。然而在总统大选日这天,使他永生难忘。在经历形形色色的乘客之后,等待着他的却是一个持枪匪徒,为了能再见到自己的孩子,和家人团聚,他将会采取什么样的行动。影片最后还能否看到一线希望。作为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的叙事短片,我坚持采用单机位固定视角的拍摄手法,从后视镜的视角出发,展现一个特定时间下的社会缩影。虽然我创作的的是一个电召车司机的故事,但是可以是任何一个职业的任何一个普通人。通过反映电召车司机的工作状态,来映射社会各个阶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中各种焦点问题。比如:移民问题、堕胎问题、枪支问题等等。但影片本身并没有想明确去支持某一方或者某一观点。我最终想要表述的是提出以上所有问题,甚至一些没有提到的问题,我们是否有办法去找到一个相对合适的解决办法,而不是让这些问题成为政客或党派间彼此攻击的武器。涉及到党政的问题,我也没有明确支持或反对某一党派或党治。我想让每个身在这个国家的人能够有一个更稳定的生活,因为就像美国的先贤们签署的宣言中和马丁路德金在他的演讲中所阐述的,每一个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不管是美国本地人群,还是外来移民,都应该拥有追求幸福的权利。然而这片土地对与追梦者的祝福似乎已经不像以前那么慷慨。我希望以一个普世价值的角度去创作,不去硬性输出任何意识形态,让观众看不出我是一个中国人的思维在讲故事。

  记者:能跟我们介绍一下《再见班花之小雪初晴》这部作为你第一部参与创作拍摄的院线电影吗?

  王若巍:先看一下这个片名,“班花”在很多男生成长过程中往往占有非常特殊的位置。以至于很多年以后,即使这些男生在社会上已经功成名就、自信满满,但当他们再见班花时,仍然免不了会面红心跳、手足无措。《再见班花》的片名本身就有“再与班花相见”和“与班花说再见”两层含义,而第一部《小雪初晴》的主剧情就是试着探寻一个在情感上“长不大”的男青年,是怎样通过与班花重逢,逐步认清自己情感并成熟起来的过程。当下电影市场存在着各种不同题材的作品,有的注重情怀,有的关注社会问题。不同类型的影片定位也不一样。而《再见班花》的定位就是一盘让观众们抱着轻松心态慢慢品悉的清口小菜,我们并不想强行给观众们讲述一些人生哲理,只希望观众们在开心的同时,能在自己内心中找到一丝感觉,产生一份共鸣也就足够了。一个好的喜剧电影,夸张的桥段是必不可少的,但不是所有的喜剧元素都必须靠无厘头、开脑洞来呈现的。一些来源生活的小幽默,更能引起观众的会心一笑。现在国内很多喜剧电影国语重视无厘头的效果,桥段缺乏沉稳的铺垫,因此最后的包袱也显得浅薄和尴尬。在这一点上,九十年代的港片有许多值得我借鉴的地方。在拍摄手法方面,我们参考了一些九十年代香港喜剧电影,但绝不会照搬、抄袭有关情节。具有自己独特创意、保持原创性,打造不一样的喜剧电影,也是我参与创作的核心理念。演员方面,我们在中、港、澳、台、美等地进行演员甄选工作,挖掘有才华的年轻演员,为中美观众带来一部跨文化的精品影片。这部影片目前正在做后期,预计明年五月上映,与全国观众见面。

  记者:你有一个学习到工作又到学习这样的经历,那你对电影创作又有什么不一样的看法呢?

  王若巍:学习是没有尽头的,我想学的不只是电影技法和拍摄技巧,而是西方人主流的意识和思维。因为洛杉矶这个地方是个多元化的创作圣地,汇集了来自不同国家不同人种的电影人,他们都带着各自的文化和个性。作为一个中国人,想要在众多文化中脱颖而出,必须先要了解并融入到其他不同主流文化当中,这需要一个时间的积累。学校对我来说是个最好的选择,在学校学习也是最快掌握和融入不同文化,并激发出无限创造力的最好途径。我想说的是,我不是为了刻意要变成一个融入西方文化的亚洲面孔,而是要通过了解他们的文化个性,来感受不同文化、不同国家爱的受众的审美需求。以此为前提,再发挥我的特长,把东方文化针对性的融入到电影的创作中,让更多的人能产生共鸣,做到文化软输出,从而弘扬中华文化和精神。

新闻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