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娱乐网

不满足“分数决定电影”的简单标准?或许你可以看看知乎2018的年度影单

http://www.yule.com.cn 2018-12-28 13:22:22   来源:网络   

  每年年度影单大致可以分为两大派,一种以专业影评为视角的电影评选,另一种则是各大平台以用户评分为基准的口碑排序。而随着互联网媒体的话语权重日益上升,后一种已经成为更能反映大众审美的表达视角之一。

  不久前豆瓣推出的2018年电影榜单,还有最近知乎新“出炉”的年度影单,都是基于用户审美的影片总结。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同样基于用户,但知乎此次推出影单却体现了大众电影点评的新趋势。

  知乎2018年度影单的内容除了常规的热度评分排序之外,知乎还进行了细分化的推荐,从不同话题、兴趣以及职业等属性入手,展开不同维度的推荐和排榜,将原本榜单的“评分一元论”推向更多元化、更个性化的细分领域。

  一张电影榜单可以涵盖多少内容?

  知乎2018年度影单包含了“热议、话题以及细分推荐”三大核心。其中,热议排序的基础数据主要来源于知乎用户的推荐度,上榜影片包括《网络谜踪》、《我不是药神》、《无名之辈》等十部国内外口碑佳作;这一做法与其他平台并没有较大不同,差异只在数据的来源层面。

  而知乎整理的“新知青年热议电影榜单”,则充分体现出知乎的特色。作为中文互联网中最大的知识平台,在话题上,与豆瓣、IMDB 相比,知乎有着天然的优势。

  以《网络谜踪》这部电影为例,在知乎,关于《网络谜踪》的讨论被细分成“影片热议”、“细节讨论”以及“延伸阅读”三个方向。其中除了电影本身之外,更是形成了一个广深交错的话题圈群,包括“如果电影《网络谜踪》发生在中国会是怎么样的?”、“电影《网络谜踪》里有哪些不易发现的细节和彩蛋?”、“两部小成本的电影《摄影机不要停》《网络谜踪》票房口碑双丰收,对国内电影有所启发?”、“《网络谜踪》画面全程为电脑桌面,是如何不使人感到厌烦的?”等等,话题既有专业的解读,也不乏以生活的趣味问答。

  而在豆瓣,里面的点评则更聚焦于电影本身,包括剧情的解析、人物的剖析、故事寓意的发散等。显然,豆瓣也不满足单一的话题导向,因此官方主动在评论页中提出“《网络谜踪》有哪些讽刺网络社会的亮点?”的问题。

  可以说,在“热议型榜单”的内容上,知乎有着更为丰富和多元的数据素材,大大提高了榜单内容的层次感。

  由于内容广度的差异,让知乎的“电影推荐榜”也不拘一格。相比于“评分推荐”,知乎更注重不同领域的用户属性,通过对其职业、兴趣话题的洞察,来推荐相关影片。在知乎年度影单中,除了“2019年最期待影片推荐”的常规操作之外,还有“新知青年兴趣电影榜”和“新知青年话题电影榜”,为大众推荐“二次元人类”、“科技族”以及“时尚ICON”等人群热议度最高的电影,及“最细思极恐”、“最彩蛋密集”、“最 Bug 争议”等“最话题”系列的电影,其中囊括了《头号玩家》、《神奇动物:格林德沃之罪》等等经典影片。

  可以看出,知乎影单中“推荐度”只是排序体系的一部分,用户的观影体验才是整个榜单的核心,而体验数据的来源,则是用户在平台中产出的话题和内容。

  不断消解的评分“一元论”

  从知乎“2018年度影单”可以发现,整个电影类榜单的走向正不断往更细分的受众群下沉,从榜单的出现到兴起,我们可以看到这种趋势并非是昙花一现,而是其来有自。

  在过去,电影点评往往掌握在专业媒体以及奖项的机构手中。从互联网媒体兴起伊始,影评话语权就不断向大众转移,也正是因此才形成了“众榜争艳”的局面。而当个体用户越来越擅长于利用这些媒体来表达自我的价值和审美时,电影就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以评分论高下”。

  用户不仅关注影片的专业评价,更注重观影的切身体验,并且,相较于言,这种体验更直观,也更易于在用户群中引发共鸣。在整个电影评价体系中,用户体验的权重不断提高,原本以“评分”为核心的榜单,不得不向着多元化和个性化靠拢。

  这是一场由“用户表达”驱动的变革。因此,可以说,知乎的作法并非刻意标新,而是基于对用户这一需求的洞察,充分发挥出平台的固有优势。目前的知乎,已经有了27万个话题,涵盖用户生活的各方各面,影视仅是其中的一个构成元件。更重要的是,每个话题都从不同的维度增补用户画像,其中有用户的职业、兴趣,更反映出其价值观,这些都将成为知乎构建“榜单体系”的出发点和数据。

  换个角度来看,知乎年度影单也是其输出平台“文化价值”的另一种表达,其内含的是一种基于大众不断觉醒的“自我提升”需求,而兴起的“新知文化”。简单来说,一个内容是否有价值,取决于其能否切实有效地满足用户的需求;而一部电影好不好,除了其专业价值和评分之外,更多取决于其带给用户的观影体验、情感共鸣以及价值匹配度。

新闻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