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在脱贫攻坚的火热实践中,涌现出一大批先进典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迫切需要学习弘扬焦裕禄的奋斗精神,因此大力弘扬焦裕禄精神不仅是人民和历史的选择,更是时代的呼声,在任何时代它都应该是最基本的道德坚守,是维系一个社会公序良俗的精神纽带。
为积极参与文化扶贫攻坚之路,肋推打赢脱贫攻坚战、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广东俞氏伟业影视制作有限公司积极响应号召,通过努力发现了耀眼的“闪光点”,以贵州省农委机关原党委副书记,副巡视员郑传楼30年如一日反哺家乡与扶贫攻坚的事迹改编创作了大型公益电影《我是农民的儿子》,作为向建国70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的献礼影片。
身为厅级领导的郑传楼,兼职故乡“名誉村长”,自1988年至今,30年来从不间断的利用双休日和节假日从贵阳返回故乡自强村,帮助乡亲们,把一个缺水无电没路的贫穷山寨,改变成今天黔西典型的小康村。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上来了,可是社会公德却在沦丧,一些党员干部德不配位,贪污腐败,贫富差距拉大,人民怨声载道。党中央对邪恶势力零容忍,开展了“打虎拍蝇”、除恶扫黑行动,不断地净化了社会环境,又指导开展扶贫攻坚战,深得民心。要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人们更需要榜样的力量。郑传楼同志30年来无私奉献,一心扑在故乡脱贫致富事业上,这不正是新时代的党员好干部楷模吗?习近平总书记总把焦裕禄当作榜样,并要求各级官员从焦裕禄精神中不断汲取力量,学习和弘扬焦裕禄牢记宗旨、心系群众,“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精神。想到此,广东俞氏伟业影视制作有限公司董事长,国内著名编剧、导演俞才斌立即携知名编剧姜丰一同前往贵州进行实地采访。
在采访中,俞才斌导演了解到,共青团贵州省委早在2004年就以郑传楼担任《名誉村长》的事迹概括提炼推出了《春晖行动》,2009年,《春晖行动》荣获了国务院最具凝聚力慈善项目奖,被中宣部盛赞为“一个伟大但人人可为的行动”,习近平总书记2011年到贵州视察时听取省委的汇报后,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要求坚持不懈地抓下去。如今《春晖行动》已在北京、台湾、香港、美国、加拿大等地建起了联络处,参与的人数多达上百万,成为花开贵州,情动全国、香飘海外的贵州名片。
那么,郑传楼同志究竟做了什么好事,引起这么大的反响呢?我们将采访到的几个真实故事简要作个讲述:
一、牢记奶奶的嘱托
郑传楼12岁离开故乡跟随父亲迁居贵阳上学时,童年伙伴及众多村民含泪十里相送,80多岁的奶奶陈月香嘱咐他:“乖孙啊,将来不管你走多远,飞得有多高,树高千尺不忘根,永远都不要忘了自己是农民的儿子,要为乡亲们多做好事”。郑传楼默默地向奶奶点头,表示不会忘记自己是农民的儿子。
大学毕业时他被分配到贵州省人事厅,他想起奶奶的嘱咐,放弃“流油”的岗位,主动要求到农业厅工作,目的是方便为乡亲们做好事,并被村民封为名誉村长。
采访足迹
二、返乡路线
基本上每到周五下班后,郑传楼就背起事先在城里收集好的市民捐献的旧衣物,装满两个大编织袋要送给村民们,他从贵阳踏上返回故乡遵义市正安县自强村的路,火车上经常有打工仔误认为他也是打工伙伴。当时的交通情况比较落后,途中还需在遵义借住一宿,从贵阳到自强村,往返需要二十四个小时,双休日在途中就占去了一半,走这么长时间的路途,仅仅就是为了有三个小时时间与村干部及村民们一起探索如何脱贫致富过上好日子。这条路,他一走就是三十年,从未间断过。
三、情系乡亲
采访中我们亲眼所见郑传楼将一个写好医生手机号码的纸条,送给一名10多岁的孩子,让他联系大夫为其父亲治病;每当遇到考上了大学的村里学生,郑传楼都会给几百块钱表示鼓励、对一些老人和有病的村民,郑传楼会随时掏出自己的腰包给予资助。全村200多户1500多口人,每家的基情况郑传楼都非常清楚,挂在心间。
四、修“拜年路”
自强村道路修好之后,邻村方家湾因交通不便,20多位30出头的男子找不到媳妇,为了帮助他们改善条件,2006年大年初一开始,郑传楼倡议并带头,动员故乡自强村村民们义务为方家湾劈山凿路,取名为“拜年路”。
五、五次休克
三十年来,郑传楼在为家乡脱贫致富的奔波中,因极度劳累曾有五次休克:1、1988年9月。从村返城的公交车上休克倒下,车里有人会医,掐他人中苏醒;2、1989年8月。从村返城途中在遵义火车站候车室休克倒地,被旅客掐合谷苏醒;3、从村返城的周一早上,想送女儿上学,却从床上倒下,女儿大哭,把他惊醒;4、1995年一天,从村返城后,去浴池洗澡时,昏倒在更衣间;5、从村返城回家后昏倒在卧室,被妻子唤醒时,他想到的却是村干部还没有完成的几件事情需要叮咛……
六、女儿的疑问
女儿郑维薇上小学时,每当放学时多数同学都是父亲去接,女儿不解地问妈妈:“我是父亲亲生的吗?”
七、妻子三哭
郑传楼妻子潘建敏第一次到自强村是冬季时,下车后她穿过十多里茅草小路,淌过乱石扎脚和刺骨冰冷的河水,进村后见到的犹如原始的破旧住所和破衣爛衫清贫的村民,她难于控制心酸的泪水,将身上所有的钱掏给了村民们,郑传楼从老叔那里为她讨了回城的路费。第二次是郑传楼从自强村返回,准备上班时,因为过于劳累,意然休克从床上栽到地上,妻子泣泪着劝他:你把精力和工资捐献给乡亲们,我能理解,可是你总不能把性命也搭上去吧。第三次是她的外婆去世时,郑传楼正在自强村解决与邻村通水纠纷问题不在家,她伤心地哭泣,郑传楼回家后得知情况时,心里十分内疚,泣不成声,给老婆下了跪。
采访足迹
采访到很多类似这样的感人事迹,俞才斌导演和姜丰老师难以控制泪水,立即撰写了一篇《泪洒采访路:树高千尺不忘根,谁是真正农民的儿子》通讯,并确定以郑传楼部分事迹为原型改编创作一部宣传扶贫攻坚战成果的公益电影《我是农民的儿子》。这篇通讯经贵阳、遵义多家报刊和网络等媒体发表后,无数读者都感动的潸然泪下,迅速引起广泛关注,传遍了贵州大地,百余名读者含泪纷纷发表了读后感,强烈呼吁这部电影早日上映。
在这种气氛中,以郑传楼为楷模的公益电影剧本《我是农民的儿子》我们一气呵成。这部电影是否会成为时代的经典,这里贵州写作学会会长游来林对《泪洒采访路:树高千尺不忘根,谁是真正农民的儿子》通讯的读后感文中表述,“2020年中国要消除贫困,共同进入小康社会。在这场伟大而艰辛的攻坚作战中,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郑传楼艰苦奋斗、百折不挠、鞠躬尽瘁,令人折服。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若欲体验元好问这两句名词之真魅,不可不看《我是农民的儿子》电影,不可不知郑传楼!”
电影《我是农民的儿子》目前已正在筹备拍摄。2019年2月1日,贵州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徐静、文艺处处长文玲等相关领导在接见该影片总编剧、导演俞才斌,出品人郑壮秋等主创人员一行。徐静指出:“你们前期工作有成效,希望俞导精益求精,进一步丰富内容,深化内涵,看后让人能有精神的体悟和传承的冲动。把这部电影拍成脱贫攻坚的助推器,成为传承美德、干部教育的好教材和一带一路文化交流的好礼品,为贵州后发赶超、同步小康作出积极的贡献”。
俞才斌导演表示:“我们不会辜负领导的期望,《我是农民的儿子》旨在以电影传播的形式,讴歌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展示党的惠农富农政策给农村带来的新变化,宣传艰苦奋斗、矢志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先进典型,发挥电影文艺感染力的优势,对国家扶贫、扶志、扶智振兴乡村起到独特的作用。希望以郑传楼同志一生无私地为乡亲做实事做好事的事迹,树立好新时代的好干部典型,感染更多的好党员干部,学习焦裕禄‘敢教日月换新天’、‘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奋斗精神,打赢脱贫攻坚这一硬仗,为推进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正能量。”
(编辑:李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