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惧》是一部由加雅拉杰执导的马拉雅拉姆语印度电影,这也是他“Navarasa”系列电影中的第六部。“Navarasa”意为九种情绪,是印度艺术领域重要的理念,其包含的九种情绪分别是Shringara(爱)、Hasya(喜悦)、Karuna(悲伤)、Raudra(愤怒)、Veera(勇敢)、Bhayanaka(恐惧)、Bibhatsya(厌恶)、Adbutha(惊讶)和Shantha(平和)。每一种情绪都是一部电影的主题。那么这一次,“恐惧”从何而来呢?
故事发生在二战时期的印度,一名一战退伍军人被派往库塔那德担任邮差,负责给服役士兵的家属递送补助金及信件。很快,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他从送钱的人变成了报丧之人。
起初,村民们都很欢迎邮差,因为他是“送来财富”的人。邮差的每一次出现,都会引起强烈的反响,大家围坐在他身旁,收下他送来的补助金,听他念来自亲人的信,其乐融融。人们把对亲人的思念和感动都寄托在他身上,而他所带来的也不仅仅是金钱,更是希望。
一场暴风雨的袭来宣告了战争的打响,影片的色调随之从彩色褪成了黑白,整个世界都陷入了黯然无光的恐惧之中。村民们无法亲身感受到战争的残酷,所以邮差送来的阵亡通知书便是他们认知战争的唯一途径。随着噩耗的接踵而至,悦耳的笑声变成了刺耳的哭声,邮差的送信之路也开始变得步履维艰。人们不再欢迎他,见到他都似见到死神一般,哭天抢地,避而远之。邮差已然成为了“死亡”的代言人,成为了痛苦和创伤的来源,更成为了人们恐惧的对象。
然而,最大的恐惧其实是对战争的恐惧。只是这份恐惧并不是通过枪声和士兵所呈现的,而是邮差送来的,对村民而言,整个战争都装在了他的邮包里。邮差从赐予希望的“天使”沦为宣判死亡的“魔鬼”,这一切荒谬的转变都是战争使然,而战争本身不也是荒谬的吗?
---What is the war for? (人们为什么会打仗?)
---God knows why! (天知道为什么!)
导演在片中借孩子之口,表达了对战争的反思。“如果大家都会死的话,那到底谁会从战争中获益?”看似天真的话语,却隐藏着对战争的深刻质问。
影片诗意与失意的气质,在阵亡通知书的接踵而至中,如涟漪般回荡在观者内心,良久不能散去。细细品来,《恐惧》可以说是突破了我们对印度电影的一般印象,而它也确实不属于印度电影的主流序列。影片改编自著名的马拉雅拉姆史诗小说《椰壳》, 全片均采用马拉雅拉姆语,是一部标准的印度地方电影。
印度电影跟世界上其他国家电影最大的差异便是它的多语种电影生态。目前,印度电影已有41个语种的电影,其中,印地语电影为第一大类,这便是闻名遐迩的“宝莱坞”电影。
本片所采用的马拉雅拉姆语,是印度宪法承认的22种官方语言之一,主要通行于印度南部喀拉拉邦和本地治里联邦属地等,使用人口约3570万人,相当于印度总人口的3%。而马拉雅拉姆语电影是以喀拉拉邦的科钦为工业基地,以技术风格和低预算、表现令人深思的社会问题、融合主流电影和平行电影的风格而著称。
第九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天坛奖”竞赛单元是《恐惧》的国际首秀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