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娱乐网

“团长”炒得过火 口碑难超“士兵”

http://www.yule.com.cn 2009-03-10 14:41:17   来源:   

  “怎是一个‘乱’字了得。”提起正在热播的《我的团长我的团》,不少电视观众直摇头,从最初该剧拍摄时的命运多舛,到后期上映时各家电视台层出不穷的宣传噱头,再到后来播出时间的非常规编排,已经让不少对该剧有所期待的观众心生厌烦。“突迷”章先生表示,电视剧需要一定的知名度和炒作,否则无法引起观众的关注,这是人之常情,是可以理解的事情,但把炒作当成拔高收视率的惟一手段就有点过了。“《我的团长我的团》本来拥有很好的辨识度,《士兵突击》原班人马参与创作足以吊起所有人的胃口,作为一个‘突迷’我肯定会看两眼的,但后来播出时的变数却让一部好好的电视剧变了味。”的确如此,作为电视史上每集百万的“天价”电视剧,取得首播权的几家电视台都策划了隆重的开播仪式,但后来首播日期一改再改,好不容易确定为3月5日开播,江苏卫视又搞出一个零点首播,东方卫视则掐头去尾赶进度,将三集的内容压缩为两集,云南卫视更“雷”人,破天荒地一天连播16集,黄金档再重播,收视大战最终导致观众的收视疲劳。

  剧情拖沓

  情节小众

  几集“团长”追着看下来,看不懂成了大部分观众的观后感。一来该剧以1942年中国远征军赴中缅边境抗战为背景,这段历史并非广为人知的。电视剧开篇就是一段激烈的战争场面,之后剧中人物来了一个群体展示,当时已经是一队溃兵,用编剧兰晓龙的话说,电视剧展现的是“铁定要做‘炮灰’的他们在寻找活路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人的信念、立场与思想的冲突”,不了解这段历史的人显然很难“入镜”。另一方面,康洪雷导演的风格决定了他在驾驭此类题材时的局限性。康洪雷的剧作风格以细腻取胜,善于以细节刻画、心理展示来描摹人物性格,这也是当时《士兵突击》一炮而红的主要原因,毕竟《士兵突击》讲述的是大环境下的小人物,如许三多、袁郎等人对于“不抛弃,不放弃”这一生存准则的不同演绎;但与《士兵突击》不同,《我的团长我的团》更确切来说是一部历史剧,大场面、厚重感决定了该剧大开大合、酣畅淋漓的风格,观众们也需要通过这样纵横捭阖的冲突来宣泄情绪,但康洪雷却反其道而行之,设计了许多很用心的对白以及小细节,在历史剧的大前提下就显得有些拖沓了,有网友曾抨击道:“剧中长期就是一群脏兮兮的人坐在那里,你一句我一句的不知所云扯来扯去,节奏之慢让人只想换台,等到第三集‘团长’出现以后,好不容易大伙有机会可以上战场了,结果又绕来绕去说正面进攻太危险,必须巧打采用迂回战术。看到这里估计不少观众就彻底晕菜了,敢情扯了N集,最后还要继续扯啊。当然中间编剧也没闲着,顺道给迷龙找了个老婆。”

  战争场面

  似曾相识

  正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随便逛一下跟《我的团长我的团》相关的论坛或是贴吧,就可以发现《我的团长我的团》与《珍珠港》战争场面雷同的帖子,不少网友指出,第三集中,飞机被打落的场景完全是《珍珠港》的截图,尤其是坠地那一刻,就是《珍珠港》最后那个B29轰炸机坠落在中国稻田里的场景;还有被日军飞机击的飞机突然变成了美国野马战斗机,之所以出现这样张冠李戴的镜头也是因为用了《珍珠港》里的镜头。此外,剧中的穿帮镜头屡见不鲜,如剧中外国演员“战死”之后,眼皮居然还神奇地一抽一抽的;空战中剪辑混乱,明明是一架战斗机在攻击一架运输机,但最后被击中的是一架战斗机;英军仓库的顶部材料是石棉瓦,根据时间来考证,那个年代还没有石棉瓦。

  “团长”背后有一段

  不能忘记的历史

  《我的团长我的团》第一次触及了在中缅边境抗战的中国远征军话题。编剧兰晓龙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剧中历史背景力求真实,“总的原则是要对得起那段历史,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因而使得这部电视剧带有了强烈的时代色彩和历史意义,不了解“团长”背后这段历史的人,“补课”之后再解读或许会有别样的感触。

  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迅速占领菲律宾、泰国、马来西亚、印尼等地。中国大地正深陷于苦难之中,云南由于它特殊的地缘关系成为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个重要战场,它离海不远,可以借道出国、借船出海。向东可以通过越南进入北部湾,通往太平洋;向西可以利用缅甸、泰国、印度,借助孟加拉湾到印度洋。1942年上半年,日军占领了缅甸全境,缅甸的沦陷对中国战场产生了严重的影响。为了保护中国西南大后方的安全,10万余中国远征军将士先后入缅对日作战,但是战事不利,战火很快烧到了云南的中缅边境地带,战斗异常激烈,称之为“滇缅之战”。尽管中国远征军浴血奋战,取得了东吁保卫战、斯瓦阻击战、仁安羌解围战和东枝争夺战等胜利,但

新闻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