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娱乐网

迈克尔·杰克逊:影响渗透世界每个角落

http://www.yule.com.cn 2009-06-28 14:04:16   来源:   

这是歌迷记忆中的杰克逊最经典的造型之一

1996年7月20日,曼德拉拥抱杰克逊。杰克逊曾说他把曼德拉当作自己梦想中的父亲。

1993年1月19日,当选总统克林顿和杰克逊握手。克林顿曾说他是杰克逊的歌迷。

1997年5月5日,杰克逊和意大利著名男高音帕瓦罗蒂谈论拍摄的电视节目。

    两个至今无法忘怀的场景,构成我对猝逝于天命之年的美国黑人歌星迈克尔·杰克逊的个人记忆:4年前,我有机会作为深圳报业集团派出人员赴美游学一年,当年中赴波士顿约访《波士顿环球报》专栏作家德里克·杰克逊。德里克是个大忙人,访谈只能在一个周日他为孩子参加的童子军举办的照片义卖会上插缝进行。专栏作家指点天下之余喜好摄影,名人照片尤其拍得精彩,那天自然也卖得最快。“瞧,那时候的小迈克尔,多健康啊,我要了。”一位戴眼镜的白人老妇指着一张小黑孩的照片,那是天才童星时代的迈克尔·杰克逊,生气勃勃,阳光朝气。当专栏作家在照片签上自己的名字时,老妇又说了一句:“谁能想到他会变成如今这样的怪人呢?!”德里克连声附和。

    比这还要早近20年,彼时的国人大多还是通过卡式磁带听歌,我在家乡小镇百无聊赖地煎熬着漫长的暑假。一天傍晚,邻家的录音机传出杰克逊的“真棒”歌声,强烈的节奏与鼓点,让伏天的温度又高了几度。“这女人怎么这么吵?”我马上告诉邻家人,杰克逊是美国大牌男歌星。这一说法引发了性别争论,拿起专辑磁带的封套照片反复验证后,没有人相信我。这让我不无悲愤并绝望地记起那句名言: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从上世纪初美国最发达地区之一的波士顿,到上世纪80年代中国华东地区一个步伐缓慢的湖边小镇,一位美国歌星就此完成了跨越时间与空间的传播覆盖。回到20年前的家乡,时代背景是:彼时没有网络,没有选秀,没有MTV,彩色电视并未普及,狗仔队闻所未闻。从这个意义上说,迈克尔·杰克逊作为流行乐之王,已不仅仅是一个音乐标记,它更像类同于可口可乐、迪斯尼与好莱坞的一个美国流行文化符号,在前全球化时代,借助商业的力量,渗透到世界每一个角落。

    迈克尔·杰克逊由此成为我们这一代人的共同记忆。这或者也是杰克逊与同时代歌星的差异所在:他并不仅仅因为音乐而存在。而在音乐之外,或者说是在音乐听众之外,世界对杰克逊的看法,完全可以用我在波士顿听到的那句白人老太的发问来概括:他为何这么怪?!透视歌王一生,无论是他的肤色、性别、脸庞、婚姻、家庭、子女,乃至让常人跌破眼镜的日常举止,无不伴随山呼海啸般的争议。

    争议始于多年前的换肤手术。肤色从黑到白,这是杰克逊折腾自己身子的开始,他终其一生与躯体的紧张关系,正是其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写照。当全世界的小报都刊发了他那张面孔看上去支离破碎的恐怖照片时,我们知道,大歌星的身体已经处在失控边缘。

    失控的何止是杰克逊的身体。纵使曾以超过2000万美元花钱消灾,纵使十年后被另一名男童告上法庭,他仍坚持选择与不同的孩子同屋共眠。他在柏林酒店的阳台面对歌迷时,将自家宝宝悬空荡起了秋千。他选择贴身护士作为第二任妻子,但要求对方同意人工授孕。他穿着奇怪的睡裤面对加州法官,听取无罪判决。他让三个子女总戴着面罩出街,以至公众至今仍难得窥他们的容颜。

    面对整个世界的追问,杰克逊的真实想法与动机,就像他的面孔,始终藏在他喜欢戴着的各色面罩后面。台下的他极度害羞,将自己封闭在加州梦幻谷庄园,他甚至要求身边的每一个工作人员签署保密协议。

    杰克逊对此提供的有限解答线索,全部指向自己的童年。6年前,面对英国记者巴希尔的电视镜头,身陷破产危机的歌星抱怨,杰克逊五兄弟合唱团主音歌手一唱成名的经历,剥夺了他的童年,而他成人后所做的一切,就是尽己所能弥补儿时失落的一切。少年杰克逊对父亲棍棒的恐惧,甚至延续到了他的成年时代。在杰克逊一家人出席奥普拉·温弗瑞的访谈节目时,脱口秀女王对此有近距离的观察。

    迈克尔·杰克逊的一生,堪称令人唏嘘的现实版彼得·潘传奇。他活在自己的世界,拒绝长大,我行我素。当走上舞台,他是无可匹敌万众臣服的激情偶像,一旦谢幕下台,他就

新闻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