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睹了汶川大地震给我们带来的伤害,在灾区人民心灵创伤还未痊愈的时候,冯小刚导演推出了一部“史诗性灾难大片”《唐山大地震》。本来我是不愿意让自己再受到一次伤害的,但在朋友们的盛情邀请下,还是去看了。想想,增加一点冯小刚的票房也不是坏事,君子有成人之美,冯导不是发誓票房要突破5个亿吗?
这部电影最大的硬伤是违背历史叙事。唐山大地震是中国人心中永远抹不去的记忆,24万人在地震中丧生,4千多个孩子转眼成了孤儿。据经历过大地震的人回忆,在孤儿安置问题上一直未向社会公开,有的被闻讯赶来的亲友接走,有的进入育红学校——专门为唐山孤儿建立的福利学校,在那里,他们除了可以享受到免费教育,还可以在生活和工作分配上受到照顾。而不可能像电影情节那样,随便就可认领孤儿。当然,艺术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如果没有认领孤儿的情节,也就没有了后面的故事。关于违背历史叙事问题也不能完全责怪冯小刚。司马迁提出历史叙事应坚持“春秋笔法”,但后世能做到“春秋笔法”记史的没有一个。官方修史是为了巩固统治,不可能做到完全客观,民间修史更不可信,因中国的文人喜欢越描越黑。所以,这部电影就不能叫《唐山大地震》,应更名为《大地震》。
下面,就回归到电影本身来进一步揭示这部电影背后暗藏的秘密:冯小刚的阴谋。电影一开始描述了70年代的画面,确实勾起了一代人童年的回忆。在手上画手表,拿着板凳去看露天电影等,都是我亲身经历过的。不过,那时候看的电影都是革命爱国电影,很多人说那是洗脑的电影。我不以为然。我比较同意郑渊洁的说法:洗脑是不可能的,对于有思想的人来说,越是洗脑越是反省!随后,冯小刚导演安排了一段“车震”情节:徐帆饰演的元妮与她的老公在大货车后面玩“车震”,然后地震就发生了,这是真正意义上的“车震”。此情节的灵感肯定来自娱乐圈的“潜规则”。在这里顺便提一下,中国影视导演为什么喜欢自己的老婆来担任女主角,难道这就是“潜规则”的延伸……
而后,女主角元妮面临“两难”抉择,她的儿子、女儿被一块水泥板压住,只能救一个。面临这样的生死抉择,徐帆确实演得不好,也许是因为没有生过小孩的缘故。她的表演就好像是她的“两张一百元钞票”压在下面一样,“钱啊,两张都要,……”压在下面的是自己的亲生孩子啊,不管少了哪一个,都是发自肺腑的撕心裂肺的痛啊,那种哭法绝对不是像徐帆演的那样的。所以,这部戏中,最大的缺陷是,徐帆与张静初都不入戏。无法让观众感到发自内心的那种痛苦!
不过,冯小刚导演在广告策划方面是非常成功的,在广告中插入电影的尝试也是非常成功的。整部戏就是一个“大广告”,宣传的是唐山!小广告里面印象最深刻的是“剑南春的广告”。几次特写“剑南春”的画面,让我终生难以忘怀!在前几天冯小刚接受许戈辉的采访中,冯小刚导演说再拍5部电影就要退休,离开这个“婊子行业”。为什么说是“婊子行业”呢?我认真思考了一下,“婊子行业”从表层来看,不难理解,就是导演与演员越来越“婊子化”了。深层次的原因是中国电影市场确实很像是“婊子”,拍电影之前,你必须去找“嫖客”出钱,等拿到钱,就是“嫖客”说了算,比如要怎么拍,拍成什么样等,都不是导演说了算的。这样的话,冯小刚导演把严肃的灾难片拍成商业片,也不是他本人的意愿了。简单来说就是这样的:出资的“嫖客”强奸了冯小刚的“艺术追求”,冯小刚只能以“商业电影”强奸观众了!
对冯小刚导演的感情一直很矛盾,一方面他以“中国的灾难吸人民的钱”,住在自己豪华的别墅中夸夸其谈时,我痛恨他!另一方面,看他为了中国电影,把自己的脸都愁得变型的时候,又很同情他。昨天,冯小刚在微博说:“‘揭民族伤疤发国难财’若在文革时《唐山大地震》仅凭这顶大帽子就可以把我拉出去毙了家属还得自掏枪子钱。”是啊,如在文革,我要用我的笔把他打倒并粉碎!现在时代毕竟进步了,批评也变得很娱乐!
最后,我希望我国的老百姓在灾难面前不再害怕,而不是像冯小刚导演那样,把害怕强压给人民,让他们哭。让这个世界多一点爱,多一点微笑,这才是有良知的中国人应该追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