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娱乐网

良人为食——《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主创团队访谈侧记之五

http://www.yule.com.cn 2018-02-26 13:46:26   来源:网络   

  美食2018年2月23日(农历大年初八),《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以下简称为“舌尖3”)播出第五集“食”。当日晚 ,“舌尖3”总导演刘鸿彦偕片中主人公扣扣一家在央视新闻新媒体演播室进行了在线直播访谈,为大家讲述美食背后的人生。

  民以食为天 深度呈现人和食物的关系

  食物是什么?

  是果腹的商品,还是一种生活的艺术?

  是最深的乡愁,还是对身心温暖的治愈?

  “舌尖3”给你的答案是:有很多人,把美食从舌尖上融入到了骨血里,甚至是生命里。

  良人为食。为什么片名定这个“食”字?“舌尖3”总导演刘鸿彦说,“我们想讲食物对于人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食物跟人物到底应该是一种怎样的关系。本片的主题围绕‘民以食为天’的概念,重点在于美食以及人们对待食物应该保持什么样的态度。”本集导演大竹表示,把“食”字拆开来,上面一个“人字”,下面一个“良”字,这寓意着食物跟人的密切关系:人只有用心良善,才能做出美味的食物。这里边就有了价值观。

  尝、筋、 味、 甘 讲述中国人有味道的命运

  苏帮菜里有一道萝卜丝,这道看似简单的小菜工序却极为繁琐,手工刀切保持脆感,夏天腌制四、五个小时,冬天要一晚上;腌好以后水要全部挤掉,到临吃前两个小时,就得熬葱油——提前两小时要让萝卜丝再入味。

  如今故味难寻,出于对苏帮菜系饮食文化的痴迷与焦虑,美食专栏作家老凡投笔从庖,在自家的苏式小庭院中宴请宾客,被朋友品评为书房里端出了佳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庭院方丈之间,食物成了他的表达方式,出离而又入世。食物对他而言,是咂摸传统的滋味。面对这个急速变化的时代,老凡有着他的自处之道。他执着地使用最传统的技法制作苏帮菜,坦然地接受并静观那些变与不变。

  而年轻的苏州人林冏,放弃了德国公司电气工程师高管的工作,继承家业,成了新任掌门人。他说:“当决定肩负这个担子的时候,其实是代表着一种苏州文化的传承。食文化是所有传统文化的母文化,味道其实也是文化的一种元素。我要把这个味道传承起来,把这个味道守护下去。”

  均为尝,味道之外,老凡和林囧不仅在找自己的人生之路,也在为家乡菜寻找出路,一个向过去,一个向未来。

  而在云南丽江,纳西美食也面临着同样的窘境,越来越多的纳西族孩子已经不讲纳西语,对于本民族的美食,更多的家庭也开始遗忘。纳西汉子肖军又重新审视起自己曾想逃离传统和血脉, 自己的底色,坚守纳西菜肴。

  一句“做一个正直的人,做一碗有良心的面”,让我们记住了一位山东摔面汉子孙竹青。他用以柔克刚的摔面技法,摔了整整20年。他的背后,是一家人的生计与漂泊,虽然面的销量不佳,但是他依然坚持面条中不加添加剂。他让面条有了筋骨,也让自己有了筋骨。

  命运艰难 只有美食与笑对

  片中女主人公扣扣,有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命运。她是一个被确诊为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病人,这种病十分罕见,并且终生都不会好,只能靠打针吃药来维持。而她能做的抗争仅仅只有制作美食,笑对人生。每一天,能为女儿做一顿爱心早餐,是她一天开始时最大的满足。“女儿每天对我说的最多的话就是‘我爱你’。”扣扣说。

  谈及早餐,扣扣说:“煎饼馃子也是我们天津人早餐必要的一个美食。自从在‘舌尖3’第二集中看到红姐的煎饼馃子,就想去尝一尝。”据扣扣爆料,她的妈妈第二天一大早就去买煎饼馃子,结果生意太火了,排着100多号人,都十套八套的买,最后是买到了,不过早餐变成了午餐。

  你最爱的也许永远是你家楼下的那个味道。

  扣扣的女儿萱萱特别爱吃妈妈做的饺子,甚至她自己也会给爸爸妈妈做“爱心饺子”(爱心形状的饺子)。爱心形状的饺子正是表达了女儿对父母满满的爱意。

  在访谈现场,扣扣不仅为我们展示了妈妈爱心餐,还分享了给家人做早餐的日常:每天早晨六点扣扣都要起床做早餐,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当主持人问,是什么原因让扣扣坚持了这么多年,扣扣笑着说:“是爱!是责任!”扣扣女儿则向大家展示了自己画的“爱心面条”,在她心中,妈妈就是天使。

  他们都是普通人。不普通之处在于,食物对他们而言,意义非凡。酸辣苦甜咸,品尝的都是人生。这是他们的故事,也是我们的故事。无论家庭生存,还是宗族繁茂,食物构成了我们文化存续的基础,用心的人才能做出美食,我们从饮食中发现生活的真谛。

  中国人的饮食文化,往往附带有独特的价值观。千百年来,“食”甚至成了中国人体悟世界的方式,我们用饮食借指生活,我们“尝试”、我们“分享”、我们“品味”抑或我们“吃苦”,饮食与生活的界限模糊而又圆融。不论在世界的哪个地方,如果一个中国人跟你说起对食物的敬重与虔诚,他往往说的是他的生活。

新闻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