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梅,电视节目制片人。曾打造《经典咏流传》《朗读者》《开学第一课》《挑战不可能》《梦想合唱团》《梦想星搭档》等多档高口碑、高收视的精品节目。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明确要求。
央视推出的大型诗词音乐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用“和诗以歌”的形式,让传统文化具有了时代性,为蕴含在传统文化中的精神财富与新时代的价值追求建立了有机连接。围绕如何在电视文化节目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本报记者采访了《经典咏流传》节目制片人、总导演田梅。
记者:为什么制作这档节目?田梅在2008-2017年 《开学第一课》制片人总导演,打造过程中,如何创新和破题?
田梅:我用四组关键词概括,第一,诗词+音乐。我们都是专业新闻人出身,做内容一定要承载着某种价值观。原来我们的梦想系列是以公益为目的、以音乐为载体。我们不断地打磨节目模式,最终找到音乐+诗词的突破口。第二,时代+时尚。我们把中华传统文化中精髓的古诗词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这些古诗词进行改编,再次创造、创新,与当今语境、时尚元素相融合,符合当下人的审美,达到了情感共鸣。第三,传唱+传承。因为,我们不是简单音乐作品呈现,而是文化上的传承。站在舞台上的每一个人都是经典传唱人。第四,情感+情怀。关喆借用《故乡的云》的旋律,演唱《天涯共此时》,我们请来利比亚撤侨中的亲历者黄细林先生来参与表演,为我们详细讲述撤侨时的情景。不管你身在何方,我们都有一个强大的后盾,就是我们的祖国、我们的故乡、我们的家人。正如黄细林所说,祖国没有放弃他们、没有忘记他们,中国的护照,就是一张回家的船票。撒贝宁是位冷静和成熟的主持人,听到这些话,他在现场三次哽咽,这就是情怀和情感直击人心的力量。在节目里,通过一个个情感故事体现我们想要表达的家国情怀,这是我们所要传递的一种价值观。
记者:选择经典诗词、经典传唱人有哪些考量和标准?
田梅:我们成立了诗词专家库。研发阶段,专家给节目组上课,讲解每首诗词的意境、创作故事,以及哪些诗歌适合改编、该用什么样的音乐呈现,以确保每首诗词都能得到准确的表达。我们梳理几千首古诗词,最终筛选四五百首备用,根据传唱人特性选出三到五首,请他在里面寻找适合的,确定好后,再用当下的语言进行二次创作。比如,我问了音乐制作人贾轶男两个问题:您有孩子吗?上几年级?他回答:有个女儿,正上小学五年级。我说好,那您就照着您女儿能听懂而且能学会的标准,来为节目创作音乐。我们要的是一定能普及和朗朗上口,让孩子们能学唱的歌曲。王力宏说,他唱《三字经》时,3岁的女儿在旁听着就会唱了。这就是我们想要的歌曲。
张杰唱的《经典咏流传》主题歌,是康震老师写的。当张杰排练时,我们把康震老师请过来,他就在现场不断地与张杰沟通,描述他心目中的这首歌是什么样的感觉。最后,张杰将这首歌激情澎湃地演绎出来后,康震老师泪流满面,张杰唱出了他心中想要表达的情感。
记者:田梅作为2012-2013年《梦想合唱团》制片人总导演,节目带给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田梅:巫漪丽老人,用她那双苍老的手弹出经典音乐时,加上吕思清小提琴伴奏,大家的眼泪刷的掉了下来,现场哭成一片。我把她从舞台上搀扶下来,扶到椅子上,好像什么也说不出来,就蹲在她面前,双手拽着她,老人家也泪流满面,我也跟着哭了半天。因为,音乐的感染力极强,它能直击内心最柔软部分。在录制前,老人告诉我,她的辉煌在明天。听到这话,我特别感动。一个88岁的老人告诉你,她的辉煌还在明天,让人特别敬佩。她曾收了一位患有严重自闭症的孩子为徒,当有人问她为什么不招一些有才华的学生,有朝一日可以为老师扬名立万。她说,音乐不是用来炫耀才华的,音乐是用来改变生命的。还有82岁的谷建芬老人,为孩子们创作《新学堂歌》,她准备编曲50首古典诗词,在2016年编完49首时,不幸从天而降,8个月时间里,她的老伴和女儿先后离世。亲人相继离世使谷建芬痛苦万分,连钢琴都不会弹了,歌也不会写了。直到一天,读到一句话:“有种幸福叫放手,有种痛苦叫占有。”她被深深打动了,老人家又把第50首曲子写出来了,让人特别感动。
记者:田梅担任2012-2013年《梦想合唱团》制片人总导演,你是怎样理解文化自信?
田梅:我们做节目就是把文化自信诠释出来。让孩子们在寓教于乐过程中,感受古典诗词的美、感受传统文化的意义。对孩子们来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对于成长都有好处。王泓翔用京剧演唱毛泽东《咏梅》“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当他演唱时,事实上是在告诉你,什么东西都不要去强争,踏踏实实做好自己,总有春暖花开时,让孩子们从小领悟这些道理,多好呀。正如王黎光院长所说,美育教育最根本的就是从平凡到卓越。其实,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从平凡到卓越。我们没想到节目影响力会这么大,我们也是一朵苔花、也期望像牡丹一样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