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娱乐网

“造像——文明的对话”中国和巴基斯坦建交70周年纪念展

http://www.yule.com.cn 2022-03-09 13:33:19   来源:中国娱乐网   

  2021年8月上海中心举办了“造像——文明的对话”中国和巴基斯坦建交70周年纪念展。

  本次展览从策划、布展、现场和宣传等四个方面进行了当代策展学的探索,认真思考了展览全景式的体验形式和沉浸式的展示效果。

  首先,从前期策划开始,策展团队的核心成员李荣凯、李明和龚之允,就围绕主题“文明的对话”开始设想如何根据现有的藏品与资源,进行最为合理有效的策划,优化整合各自所长,充分调动展览的关键血脉——流量。虽然中国和巴基斯坦建交70年了,但这两大文明古国在丝绸之路上有着数千年的文化交流。李明的地毯正是这一文化交流史的物质载体和见证,而李荣凯的影像艺术又站在了当代的角度探究了人的精神与物质之间的交换。因此两者的艺术品贯穿了古今中外,这反而增加了展览叙述部分的难度。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一支折戟可以引发人们对羽扇纶巾的向往。但浪花朵朵,并非每一刻都能让人眼前一亮印象深刻。于是,龚之允在考察完整个展品状况后,进行了相关背景知识的检索,结合自身对文明交流主题的思考,与李荣凯和李明商议,把展览名称定为“造像”。“造像”看似简单,却恰到好处地从表述了视觉文化的源流、交流和发展的行为。看似不相关的地毯和影像,实则都是人类造像冲动的载体;而地毯艺术和影像艺术则是文明代码的编织艺术,都基于像素造像的原则,具有图像基因的传承关系。造像给人类带来了视觉文明,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传承。诚然这样的标题,看似有些过于抽象,但逻辑自洽的展览叙述将能够让观众快速进入体验与互动,而造像这一主题既宏大,又贴近现实,如果加以深入浅出的展览叙事,必然能达到最大化的体验效果。而这种体验效果最直观地体现在展陈设计上。

  于是,展陈设计便成了策展团队所需要思考的重大问题,这也是从构想到落地的艰难过程。视觉艺术展览的元素主要是文字和图像,因此如何处理好两种呈现信息之间的关系,便显得尤为重要。如果文字比重过大,那么就有可能出现,观众过分专注于展厅里的文字说明,而忽视了对艺术品实物的感性体验。图像有着文字所不可替代的信息传递感官,若非如此,那么一切视觉物品岂不是都可以转化成文字,被文字符号所替代了吗?事实上,在中世纪,西方的神学家曾试图这么做,并把视觉体验的文学修辞手法称为“ekaphrasis”,结果证明文字和图像有着各自独有的信息传递魅力,两者可以相辅相成,却无法达成非此即彼。于是策展方提出了以艺术品为主,辅以文字说明的方式来呈现。为了突出艺术品本身,需要对文字甚至是展览说明做精简。龚之允提议采用适合中国国情的导览方式,把大量的知识性信息用微信公众号的方式来呈现,观众可以通过二维码扫描的形式查阅他们希望深入了解的相关资料。因为是国际展览,导览也提供了中英双语,并带有语音说明。李荣凯则发挥影像艺术家的特长,主导设计了艺术品在展厅中的单元设计。李明则凭借着深厚的手工地毯的历史脉络知识,为单元提供了扎实的时间轴信息。因此,按照由古至今的顺序,展览分为了以下单元:地毯艺术、影像艺术、多媒体放映、数字艺术。其中地毯艺术具有从古波斯至今的完整故事线,分为古波斯时代、阿拉伯黄金时代、文艺复兴时期、莫卧儿帝国时代和现当代。在展场的第一个单元,这几个时代的时间轴位于地毯上方,以黑底金色文字标出。这样的设计也考虑到了观展习惯,根据从感性、理性到综合感知,三个不同层次的知识接受度进行设计,希望能在不经意间使观众接受、认识并喜爱这些艺术珍宝。像手工地毯发展史这样的线性时间轴非常符合观众探索造像知识的直觉,不同时代的地毯图像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而在中间的多媒体放映部分,观众可以进行中场休息,并且从视觉、听觉、文字和影像等多方面了解多个层次的对话:古代与现代、地毯与影像、中国与巴基斯坦等。无论是地毯的布置还是影像装置的布局,都充分考虑到了与观众的亲密接触,以达到沉浸式体验的效果。比如,在一开始入场的地方,是面具装置艺术,大家都可以在上面进行签名留念,以提升参与感。还有,李明的地毯被挂在了天花板、展墙和地面上,观众可以踩在地毯上,感受地毯在中亚地区的使用场景。此外,李荣凯的装置,观众可以坐在装置的椅子上,进行机械操作,非常有趣。展览的单元虽然有明显的区隔,但都呈半开放式,由此观众可以通过走动或回头观望,形成自我的体验对话。同时在感知方面,策展团队利用了精确的打光布局,以保证展品的最佳质感;并辅以中巴两国的民族轻音乐和香料,从听觉与嗅觉等方面让观众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古老文明的气息。所有的辅助效果都调整到恰到好处,互相之间不加干扰。

  除了布展,策展团队还非常重视宣发效果。为了传达展览本身也是艺术,团队专门拍摄了哲学观念电影,从整体的角度来阐释文明对话的概念。这部名为《意识》的数字短片,由李荣凯导演,龚之允编剧,李明提供相关道具,三人联合出演。李荣凯的专业影视制作团队,带来了深刻的布景和打光,和优秀的后期编辑,通过象征与后现代的表现手法,丰富和扩展了展览的表现形式和思想深度。《意识》于预展当天首映,得到了中国和巴基斯坦的相关政要和各个领域的特邀嘉宾的认可。除此之外,李明、李荣凯和龚之允准备了双语的展览阐述,分别从地毯、影像和艺术史三个角度来展开与观众的对话。通过不同的形式来扩展内容,是一种符合传播学的有效知识互动和意识成长。团队还邀请了新华社、上海电视台、环球时报等多家重量级的官方媒体,他们分别对这次展览进行了中英双语的新闻和电视报道。

  最后,展览具有相当的前卫特征。虽然地毯艺术在公元前就出现了,而摄影也诞生了近两百年,但两者之间的对话和展览设计,为前卫实验艺术带来了新的可能性。策展团队的三位核心成员就艺术的本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且认为交流是艺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主要动力,因此以造像为主题,文明的对话为形式而进行的艺术展览活动,具有极大的内涵和展望意义。这样的展览,非常恰当地诠释了“一带一路”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特点。巴基斯坦驻上海总领事侯赛因•海德先生(Hussain Haider)对此次展览予以了高度评价,他认为这一次意义非凡和形式新颖的视觉盛宴,能推动中巴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他相信在接下来的70年中,中巴两国不仅会继续加深经贸上的合作,并且一定会有更多的文化交流。中巴友谊将历久弥坚!

  由此可见一场具有思想深度和艺术质感的展览对于推动国际政治与经贸合作,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文明的对话,首先起于物质交换,而精神的高度合作与认同,则需要文化层面的交流。而文化层面交流的意义不仅在于对历史的追溯,更在于对当下的意义和对未来的展望。这次展览的历史性和先锋性,最后归结于对交流本质的探索和呈现。“造像——文明的对话”中国和巴基斯坦建交70周年纪念展,是连接两国友谊的桥梁,也是连接古今的媒介,更是透过图像直指人心的场域。

新闻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