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届青歌赛从3月20日开始团体决赛以来,选手“百歌”齐放。不过,也有很多选手在选歌上狭路相逢,遭遇大冲撞。3月31日晚比赛现场,民族组评委刘青说,截至当天已有17人演唱《断桥遗梦》,14人演唱《美丽家园》。
如此同歌竞争,不仅变相缩小了竞争空间,同时也为“青歌赛应该推出好作品”埋下一丝隐忧。
说起《断桥遗梦》,可是青歌赛的“保留曲目”了。连着几届赛事,都有选手演唱此歌,到如今观众的耳朵可能都要起茧了!不可否认,这首歌具有艺术水准和传唱度,因此受到选手青睐。不过,选手们心中还另有“小算盘”,这首歌有难度,唱好了容易拿高分。陷入重复圈,其实暴露了选手们贪大求难的心态,而这其实是一个很大的误区,最终可能作茧自缚。
“大歌”难度高,对技巧要求更高,其情感内涵往往难以把握和表现;“小歌”难度小,但丰富的情感易于表达,易于感染听者。犹记得蔡国庆当年凭借一曲《北京的桥》深深打动评委,走上青歌赛领奖台;杭天琪与孙浩,也因《黄土高坡》、《中华民谣》两首“小歌”通过青歌赛一夜成名。小歌曲也能获得大效应。
抛开歌曲“大小”之争,选歌最重要的是“合适”二字。评委刘青认为,选手选歌应该量体裁衣、扬长避短。如果有金刚钻却不揽瓷器活,将有“屈才”之憾;但如果“小马拉大车”,则力不从心、适得其反。“比如飙高音,这确实是对个人实力的展示,但问题是,唱破了怎么办?”
“选歌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能体现选手自己的特色,注重差异性。”刘青支出第二招。历届青歌赛推出了一些优秀歌曲,比如戴玉强《我像雪花天上来》、满文军《懂你》、李琼《三峡,我的家乡》、王宏伟《西部放歌》、刘和刚《儿行千里》、雷佳《芦花》……歌手靠歌一鸣惊人,歌由歌手深入人心、延留歌坛。如果单从技术含量的角度衡量,有的歌曲也许算不上什么大作,但它们特色鲜明、情感真挚,歌手演绎得也可谓歌人合一。
重复有时趋同于模仿,而模仿又是艺术的天敌。选手选歌,如果眼界只局限于个别目标,恐怕真有“断桥遗梦”的危险。歌曲的选择,于选手而言,应利于充分展示实力;于青歌赛而言,需利于推出更多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