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112年的历史中始终陷入一种悖论。一方面它高扬超越民族的人类精神,另一方面参与竞争的基本单位是民族国家。前者表现为超越功利的尊重和欣赏。后者则是更实在的、不敢怠慢的国家荣誉和自尊心。金牌多寡成了竞争的核心。于是热门不成扑冷门,成了多数体育弱势国家的战略。毕竟多数发展中国家没有牙买加和肯尼亚那样的身体资源,可以径直杀进奥运跑道。照此办理,韩国人狠抓射箭。中国在热度一般的项目乒乓,羽毛球上卓有成效。但还不够,便又开发了新项目女子举重,大获全胜。挺好。但其实我们并非不在乎西方传统体育的热门,而他们最大的热门是田径,不然刘翔为什么成了中国人的超级热门。
这样我们看到了两种“冷的热门”。一种是在国际上冷,在一个国家热。另一种是在一个国家冷,在国际上热。老实说,110米栏在中国是个偶然和特例。田径是中国与世界反差最大的“冷的热门”。
我们最应该借助北京奥运来促进和提升国人关注的就是田径。为什么?其一,那是世界体育最大的焦点。我们远没有骄傲到自得其乐,不在乎别人玩什么。其二,跑跳投是多数体育项目的基础。球类、击剑,我们越是深入了解越会发现,诸多项目的运动员是从少年田径队中选拔出来的。
怎么让田径在中国热起来?第一是中小学体育中加强田径的含量。第二是媒体,特别是电视台提高对田径报道的强度。中小学体育说来话长。这里就谈田径的电视报道。多年来,电视的田径报道不成功,没有拉动动国人对田径的喜好。国人对110栏的热忱似乎是孤立的,难以移植到其他田径项目上。
电视的田径报道失败在何处,如何提高?
我以为,第一要尊重田径。我们的问题已经不是重视了,而是底线的问题:尊重。北京奥运电视报道是何等力度。8月15日田径揭幕的第一天,产生了两枚金牌。第一块金牌产生于晚九点开始的铅球决赛,这一晚我们的电视台对此干脆一句话没有,遑论画面。第二块金牌产生于女子万米决赛。开赛几分钟后电视台才开始转播。我不认为是因为电视台找不到频道。
第二,电视台体育部必须有多位记者爱田径,懂田径。我觉得央视的体育部就是半个足球部,它的最优秀的人才都热爱和热衷足球。我还没听到任何一位央视体育主持人绘声绘色地报道田径,讲出纵深,说到细部。你们可以请嘉宾。但是如果自己没有起码的水准,你们是很难充分利用嘉宾的。
第三,田径报道要吸引人,必须往纵深和细部挺进。一是说掌故,说明星,说国际超一流、但被多数国人忽略的明星,比如布鲁梅尔、比蒙、布勃卡、塞巴斯蒂安·科、杨传广。再比如中国的姜玉民(五十年代囊括100、200、400米冠军,李彤的母亲)、崔麟(1965年跑出当年110栏世界最好成绩13.5,当时的世界纪录是13.2秒)。这些不是陈芝麻烂谷子吗?爱好是这样的,知道的越多越喜欢。二是讲述小知识和关键的指标。前国家田径队总教练黄健对我和金汕说:他给朱建华测过原地摸高(一步助跑也没有),第一次的成绩他不相信,两次成绩一样都是1.05米。就他所知,世界上只有布鲁梅尔达到过这个高度。百米明星的立定跳远、立定三级跳远能跳多远,布勃卡(据说百米能跑10秒)和伊辛巴耶娃的百米成绩怎样。代表人类冲击极限的人的很多指标都是绝顶的。这本经趣味无穷。
今早看了女子马拉松。解说的真好。不知道是谁,好像不是电视台中大家熟悉的主持人。
郑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