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娱乐网

冷空气里《梅兰芳》“高烧”

http://www.yule.com.cn 2008-12-07 13:05:35   来源:   

    气温骤降的深圳,迎来“高烧”《梅兰芳》。自4日晚6:00开始,百老汇、嘉禾、新南国影城等多家深圳影城的售票厅纷纷出现了几十米长龙的壮观队伍,他们都是奔那支“梅”而来。首映当晚,影片全国票房过千万。

    关于影片本身,观众的反映大体有三。在记者随机调查的观众人数里,大约六成的人认为影片非常好,数次感动落泪;认为尚可的观众大约也占三成;而认为影片问题很多很不好、且过于冗长的观众大约也占了三成。相对于《无极》时期近乎一边倒的恶评,《梅兰芳》的观众意见分歧较大。

    对影片的表扬集中在前半段,后半段被批评稍嫌拖沓且缺乏足够的戏剧高潮。演员方面,表扬集中在少年梅兰芳的扮演者余少群、十三燕的扮演者王学圻身上;陈红、孙红雷则被认为演得有些过;而黎明、章子怡的表演,观众意见也分歧较大。有观众认为黎明演出了梅兰芳的沉静之气和修养,也有观众认为他演得过于拘谨沉闷;而章子怡,喜欢她的观众认为她进步很大,较以往有很大突破,比如至少没再狠巴巴的,可不喜欢的观众则批评章子怡演戏永远是那几副表情换来换去。

    随着电影《梅兰芳》的上映,关于梅兰芳和孟小冬的相关传记书籍开始热销,京剧热有望再度掀起。这算是电影《梅兰芳》的一大贡献。

  《梅兰芳》剧组昨在深造势

  记者四问陈凯歌 陈导不停说谢谢

    昨日下午,陈凯歌率章子怡之外的“梅家军”主将来深宣传,答记者问。此前,“梅家军”已辗转北京、上海、成都作宣传,深圳之后,他们还将立刻赴广州、香港等地连轴转。对于陈凯歌而言,这样全国各城市连轴跑宣传,还是第一次。在主创人员正式进场前,工作人员要求所有记者关闭手机或调至震动,并且得端坐位上,不允许任何人站立。这也是记者遭遇的此类发布会的第一次。据称,这是应剧组要求。

    由于陈凯歌回答问题避重就轻,整个记者会没有出现意外。

  问1 创作立场是否  该更独立客观

    《梅兰芳》艺术顾问梅葆玖,文学原著梅绍武,两位均是梅兰芳之子。据称,影片本身就是陈凯歌应梅葆玖之邀担任导演拍摄的。而电影里最后阿娇戏份的全部删除,也正是应梅家的要求;而孟小冬最后也仅仅被定位成了梅一生最爱的“红颜知己”。一部人物传记片,创作者理应与拍摄对象之间保持一个适度、客观的观察距离和情感距离,如此,才能维持个人独立之思考、自由之表达。关于《梅兰芳》,陈凯歌在立场问题上,足够独立么?

    陈凯歌:您说得真对,您说得真好。我也是这么认为的。关于你看到的影片字幕上,“文学原著梅绍武”,那只是出于对梅绍武先生的尊重。老实告诉你,梅先生这本书,我根本没看过。严歌苓做的这个剧本,完全是原创的剧本。

    关于梅兰芳和孟小冬的关系,我不想把这两个人的关系写得不干净。

  问2 梅兰芳口音为何  前京片后普通话

    电影里,少年梅兰芳余少群是一口京片,其他的演员也都是一口京片上场,可唯独到了黎明,口音改普通话了,京味儿顿减。而陈红扮演的福芝芳,本是旗人,可口音也更趋向于普通话。这是否算是一个漏洞?

    陈凯歌:在拍摄这个电影之前,我看过两个纪录片,是梅葆玖先生提供给我的,1956年,1960年,梅兰芳先生在大会上讲话的片子,他告诉我,梅先生讲话就是这样的。我当时也是很惊讶地发现,梅先生虽然出生于北京南城,可说的完全不是北京话。举个简单例子,他说“光辉的,灿烂的”,“的”念的不是“de”,而是“di”。这说明,梅先生人到中年后,口音发生了变化。我认为黎明挺了不起的,他本可不必接受这个挑战,但他来了。梅葆玖先生再三对我说,我父亲不是个狂躁的人,我认为黎明是演出了玉润珠滑的控制力。这几天,面对那么多记者提问,不管什么样的问题,黎明也始终和气谦虚,这让我非常放心。

    至于陈红,她是江西人,她为了说好福芝芳的话也费了很大劲儿。不要说得那么侉,那是我对她的要求,我不想观众听着觉得很别扭。

    每一位演员在进入这个戏之前,都在语言上、表演上做了很多准备,这帮助他们有效地进入了人物。在今天这个讲究效率的年代,我们用3年时间就弄这一个戏,就是因为我们希望里面所有的人物都是真的,像生活中一样。

    谢谢你的问题。

  问3 《梅兰芳》是否  借鉴了《莫扎特》?

    在《梅兰芳》中,孙红雷扮演的邱如白戏份出人意料地

新闻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