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篇 《梅兰芳》上映了,首周末票房4218万元人民币,章子怡预言它过1.5亿毫无问题。但同时,无论媒体还是观众,都对黎明的演出是不是精彩、电影后半部分是不是有点闷、梅家人是否限制了陈凯歌创作的自由等问题持有疑问。但这其实是所有大片要经历的常态,一定会遭遇票房的热辣与评论的冷水。更何况,《梅兰芳》是一部那么难拍的真人传记片。
质疑1
黎明的梅兰芳到底演得好不好?
回应:大家会慢慢体会到他在表演上内敛的功力
记者:很多人说黎明不适合演梅兰芳,太高大,演法也比较硬,不能相信他能是舞台上的花旦。您怎么看对黎明的批评?
陈凯歌:首先我举一个小例子。我们在台湾做了试映,侯孝贤导演他们都去了,特别提到黎明的表演,认为他是用内功的演员。梅葆玖先生对我只有惟一的一个嘱托,就是“别把我父亲演狂躁了”。我认为他是非常着重地肯定了黎明对梅兰芳的塑造。我觉得有分歧是因为,大家看电影的心态不一样,有的观众是想寻求比较强烈的感官刺激,那么这样的话可能在黎明的表演上就不能够得到完全的满足。可是我自己就觉得,从一个专业演员的角度讲,那就是拿捏得当,举手投足之间都能够表现得气定神闲,这个是真正的难度。比较表面化的表演是黎明在整个创作过程中力图避免的东西,他不但把他自己内心所具有的那种力量,也把他的恐惧、犹豫甚至是自闭表现出来。我个人认为他演得非常精彩。有若干的西方片商看到片子,他们说黎明这叫东方的古典美,就是“犹抱琵琶半遮面”,和西方演员表演上很不同的韵味。
记者:如果黎明的这种演法很东方,那为什么东方的观众反而有点不受落呢?
陈凯歌:我觉得,大家慢慢体会体会,总会真的感受到、意识到他在表演上的那种内敛的功力。
质疑2
《梅兰芳》后两段到底闷不闷?
回应:整个戏都是大锣大鼓就没有节奏了
记者:有一点我和观众的感觉是一致的——看第一段的时候特别high,但后面两段没有第一段那么high,甚至觉得第三段讲民族气节讲得闷了。为什么不把第一段那种拍法一直延续下去?
陈凯歌:这个戏啊,在结构上就很像是京剧本身。京剧开场一定要大锣大鼓,对不对?但是整个戏都是大锣大鼓,那就没有节奏了,观众就会觉得这是震耳欲聋啊。我们做一个电影要考虑它的节奏。它的真正精华所在,我认为是在他如何逐步地去克服他的内心恐惧,完成了一个淡定。
梅先生作为一个京剧艺人,能够跟自己的国家共担当,在历史上是很少的。如果在这部电影不牵扯到梅兰芳的蓄须明志,更多观众会有大的批评。十三燕在临死前对他的个人嘱托是,有机会提高艺人的地位。梅兰芳一直在等着一个机会的到来,最后他打了四支伤寒针去记者招待会,他所表现的是——我活这一辈子,好像就为了今天这个记者招待会。所以我觉得梅兰芳到了抗日的时候,才真正地成熟了,他才真正地不怕了。
我特别想跟你说的就是,梅兰芳的主题,说到底就是个人怕不怕的主题,这才是这部电影最重要的东西。因为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在一个变动中的中国,每个人都有这样那样的恐惧和担心,都要作出很多重要或不重要的决定。但是我觉得,梅兰芳的价值就在于他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可能,让你自己去想我会怎么做。《梅兰芳》这部戏我愿意把它看成是一个娱乐型的电影,但是也同时有一点点我们认为质量很重的价值在里面。
质疑3
梅家人对电影创作有没有限制?
回应:这个东西都要来得自然
记者:有一件事是大家想知道的,这部电影是讲梅兰芳的,梅家人从一开始就有参与,会不会对您有很多限制?您会觉得创作得不自由吗?
陈凯歌:其实我觉得,这个东西都要来得自然。我觉得不要成心去找他的污点,那也不符合我们中国人的传统。
记者:在梅孟恋的段落,实际上孟小东曾经写过一个启事,关于她和梅兰芳的事情,写得非常的坚强和委屈。梅兰芳在这件事上是负了孟小冬的,他是比较懦弱的,但您好像处理得比较淡。
陈凯歌:梅兰芳在电影中面对这种压力,他是挺懦弱的,他不是一个坚持非要怎么样的人,你应该也能看到梅其实好多时候挺无奈的。有朋友问,说你怎么不拍他解放以后啊?你说我怎么拍他解放以后啊!梅兰芳受到很厉害的批评,他几乎遇到了和《霸王别姬》里程蝶衣差不多的那样一个境遇。但是这个我想还是……(长时间沉默)这个还是比较难吧。所以你说得很对,其实你已经看出来了,我是有难度的。
记者:是,我觉得对你有一些限制。
陈凯歌:对,这个肯定有的。真人的传记电影一定有的。
记者:但是限制来自什么呢?除了大家揣摩中的梅家人,还有一个更复杂的因素?
陈凯歌:是是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