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将至,这个时候已不算是北京的旅游旺季,但北京红剧场一如既往的热闹。在这里上演将满十周年的《功夫传奇》甚至因为观众的需求,增至一天演两场。
对于游客,《功夫传奇》是一部功夫与舞台剧结合的演出,而对于创作人员,尤其是制作人、天创国际演艺执行董事曹晓宁,它已不仅是一台演出,在文化与思想高度上,它代表中国文化的国际表达与弘扬,在经济与市场方面,它则代表良好的效益以及到更多国家进行演出的商机。
十年发展,《功夫传奇》背后主创团队经历了哪些不为人知的创作艰辛与心路历程?
奠基:万人雪中练功刻下“中华魂”
说起《功夫传奇》,《少林魂》是不得不提的重要标志。当时有国外演出商要做一台功夫题材剧目,创作期限4个月,于是大家来到了少林寺采风。
时值寒冬,主创们在这里目睹了震撼人心的一幕:“早晨6点多窗外就传来喊声。一推开窗,天上飘着雪,漫山遍野的少林弟子在坚持苦练基本功,当中有的才7、8岁。那种精气神,那种坚毅的神情,内心震撼无法言说。”这一幕对他们的创作甚至人生都产生了影响。
曹晓宁讲述创作历程
这不就是一种精神的体现吗?于是他们把剧命名为《少林魂》。也正因为这种震撼,后来在演出回国后,机缘之下主创们进一步塑造了《功夫传奇》,将中国功夫的精气神继续刻在舞台上,让人感受中华魂。
思想碰撞:为什么是《功夫传奇》
结束国外演出后,刚好红剧场需要做一台节目。做什么剧?团队对此进行了一次思想大碰撞。
很多人主张把之前做的一台杂技剧拿来改版后演出:“我们有做演出的成功经验,但这个经验更多来自于杂技。我们通过与沈阳杂技团合作打造了中国第一部主题杂技剧《天幻》,不仅在国内引起轰动,更连续6年在南美进行演出。”那么,为什么后来我们在红剧场看到的是《功夫传奇》?
引起极大轰动的《天幻》
在这一轮思想碰撞中,曾经想推出《天幻》的曹晓宁力主做《功夫传奇》:“《少林魂》之后,对我们来说功夫已经开创了一个在杂技之外的新里程,何不进行新的探索?游客白天看过景点,晚上就应该看典型中国文化,武术肯定是中国传统文化符号之一。所以我力主把功夫拿出来进行改编与发展。”
这一决定,让《功夫传奇》在后来成了中国武术文化的代名词。
中国功夫文化深受外国观众关注
从名字到内容:确保持续商演价值
《少林魂》到《功夫传奇》,不仅是名字的改变,更重要的是内容升级,以确保其具有持续商演的价值,这是市场化的进程。但原剧里中国功夫的精气神继续被《功夫传奇》铭刻在舞台上。
定位上,由于《少林魂》有在国外市场成功的经验,主创们决定把《功夫传奇》主要目标人群对准来京旅游的外国人,并制定了主动“走出去”巡演的长远目标。
内容上,创作团队为该剧注入剧情与主题思想。首先定下小和尚纯一成长的故事线,进而加入人物角色和舞蹈、杂技等艺术形式,把人生磨难、成长这一亘古的主题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舞台上,通过功夫与剧情表演给观众说故事、说哲学,解释中华文化的精髓,引发不同文化背景观众的共鸣。
为了更好地吸引目标受众,大家还探索了舞剧、音乐剧结构与功夫表演的结合。十年不断探索与修改提升,助该剧在红剧场与美国白宫剧院驻演、国外巡演多面开花。
上演在即,剧场加紧搭建
初始编排:困难交织中的坚持
你绝对想不到,这部驰名中外的剧目最初只集中排练了不到两个月就推上了舞台。这对创作者与演员的要求极为严格。
招人、成立剧团、排演节目、改造剧场等同步进行,各项工作的交错成为最大困难。而最让人欣慰的是,在各种忙乱中,剧团还是在短期内集中了一批非常有性格的“武林高手”并管理起来。有了人、有了传承下来的功夫文化精神,这部剧就有了“魂”。
套路练习
曹晓宁回忆,该剧的创编元老之一苏时进当时基本每天都泡在排练场,与总教练、演员反复看武术带子,把武术套路吃透并编进去,与舞蹈编排在一起。正因深受功夫精神的激励,大家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和恶劣条件,都咬牙坚持下来。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开放心态:敢于引领市场
虽然以市场为导向,但《功夫传奇》并不一味迎合市场,而是敢于引领市场、引领文化国际化表达的时尚,十年间已连续演出接近7000场。
一部剧要获得这样的成功,“走出去”从来不是核心,只有“融进去”才是根本。《功夫传奇》无疑做到了这点——在国内与国外进行巡演;在国外有白宫剧院的驻演融入当地;而在国内“大本营”,如今每周五、六、日上午,《功夫传奇》演员们会到天坛为游客进行免费表演,既传播武术文化,又让更多人了解这部剧。
接下来,这部剧将要去以色列等国家进行演出。“《功夫传奇》已经成为一个品牌,为中国武术文化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做了成功的探索,我非常骄傲,我们无愧于国家的培养、无愧于民族的期望,也无愧于自己的专业。”曹晓宁感叹。
《功夫传奇》十周年之际,红剧场进行了舞台局部改造,加入先进舞美技术设备,在编舞技法、故事细节上还将进行修饰。全方位升级后,《功夫传奇》将带来什么惊喜与震撼?12月便将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