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电影是互联网时代的产物。互联网的时代,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代言人。于是原本处于舆论边缘地位的民族文化也借着微电影这艘精致却有力的小船冲进了互联网信息的海洋。古老的民族文化遇到创新的微电影,碰撞出来的火花让世界惊艳。我们相信,微电影有这样的威力,能够扫开历史的烟尘,让民族文化呈现出其原本的绚烂模样。
文化,若是没有传承,就会彻底丧失生命力。所谓传承者,年轻的一代层层接过文化的接力棒。目前来讲,互联网是年轻一代人接受信息的主要方式。文化,要实现传承必须要通过互联网的渠道,这是世界公认的模式。
尤其是对于民族文化来说,由于社会和历史的因素,少数民族年轻的一代人不断离开他们的原生家园进入都市,也就远离了文化的原生环境,文化传承的现状更加让人担忧。唯有互联网能够突破时空和地域的限制,在网上再造一片民族文化原生土壤。
微电影是要达到这一目的的不二之选。它的进入门槛低,能够吸引更多少数民族的年轻人参与互动。声画结合的模式能够从视觉听觉的角度全方位传播,传播效果更好更有效。而且微电影本身处在成长阶段,很多有诚意的创作者集合在这个行业里,能够更好的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
导演秦川和他的团队,全身心的投入到这个事业中来,发挥微电影的威力,全力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到目前为止,在这个主旨的统领之下,拍摄了大量的反应云南民族文化的微电影,例如《他留人》、《致拉祜人的一封信》、《鲜花天堂》、《黄衣爱》、《沙溪轶事》、《独龙梦》等。
这些微电影基本每一部都反映了一个或者几个鲜为人知但是却很能反映一个少数民族性格的文化元素或者文化事实。
《致拉祜人的一封信》打破了人们从歌曲《快乐拉祜》中获得的拉祜族人的印象,着重展示这个民族对于同胞的情感和对迁徙的态度。《鲜花天堂》是昆明的城市形象宣传片,着眼点放在了昆明的彝族历史上,看似剑走偏锋,却是正中核心。昆明,历史上一度时期就是彝族的称谓。《黄衣爱》也是佤族文化的微电影,是黄衣佤族,重点在于黄衣佤族奇特却引人深思的婚恋习俗;与其为同一个系列的《白衣情》反应的是临沧傣族独特的手工造纸技艺和蝴蝶舞……
这些文化元素和文化事实鲜为人知却格外有代表性。拉祜族这个民族的乐观与历史沧桑感同时刻在骨子里。昆明这座城市的历史景点和文化建筑都带有浓郁的彝族特色。黄衣佤族对爱情的忠贞,傣族人民对于大自然的热爱与信仰都体现在这些微电影里。
这些元素原本都扎根在少数民族的原生土地上。原来也有相关的文字记录以及图片记录等,但是都没有大面积的广为流传。一方面是原来的记载大多集中在学术研究资料上,另一方面也是静态的文字和图片相对乏味,不能吸引受众的注意力。
这批微电影,从视觉、听觉两个角度同时对其进行展示,并采用创新的手法让观众的观赏兴趣大大提高。影视艺术,是讲故事,哪怕是纪录片。他们把一个个文化元素镶嵌在故事里,用情感去包裹它们,挖掘出它们真的能打动观众的魅力,更符合年轻一代人的审美情趣,也更加符合互联网的传播模式。
通过这种方式,微电影在互联网上创造出了一块民族文化土壤,而且这块土壤非常接近现实中的原生土壤。对于少数民族年轻的一代人来说,他们能在自己的熟悉的传媒介质上看到自己熟悉的文化,而且同时也能兼顾自己需要在外讨生活的现实。
文化不同,情感却是相同的,故事是可以共通的。而且,通过这些文化元素挖掘出来的文化精神是具有现实意义的。《致拉祜人的一封信》呼唤亲情的回归,呼唤同胞有爱、呼唤民族团结。《鲜花天堂》强调城市的个性和精神。《黄衣爱》重新昭示爱情和婚姻的真谛以及夫妻相处之道……
这些东西在现实中找到了情感结合点,也让非少数民族的观众更容易接受这些文化。互联网对时空局限的打破同时惠及二者,实现文化信息共享。这也是互联网被发明的初衷和一直以来的信仰。
可以说,微电影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展示最大限度的拓展了民族文化的传播范围。这就是互联网时代,微电影在弘扬少数民族文化方面的威力,它实现了对少数民族文化最好最有效的传播。网友们对这些微电影的评价就是最有力的印证。《鲜花天堂》下人们为了那个彝族少女心疼着迷;《黄衣爱》的评价栏下,人们写下的一个个感动,都是他们对于以微电影弘扬少数民族文化的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