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纳兰惊梦
不想做裁缝的厨子不是好司机,这句话用在冯唐的身上或许再合适不过了。“作家”、“医科博士”、“前麦肯锡合伙人”,这些看起来毫不相关的身份都在这个自恋的男人身上有了交集,更让人艳羡的是这个男人看起来在每个领域都干的风生水起。这样话题性与争议性并存的典型性人物似乎天生就是为媒体准备的。
2016年的伊始,冯唐的身份栏又多了个“主持人”的标签,在腾讯视频自制真人秀综艺节目《搜神记》里,他用“寻找人性的真”的搜神视角与各路神人对弈,进行语言斗法、技能斗法、思维斗法,深入这些“神人”的生活的过程中捕捉“神人”的真实面,挖掘不同行业和领域的大神成功的秘密。冯唐的“真文化”与大神嘉宾们的“真性情、真本事”的碰撞,发酵而出的多元效应成为节目最大的亮点。
主题,无论神人神经都为“大神”正名
都说文似看山不喜平,《搜神记》的初衷是冯唐以主持人身份搜罗各行各业的“大神”制作成13期节目,并以此为基础撰写13篇短篇小说。既然能够成为冯唐笔下的主人公,恐怕没有点“大神”是难以胜任的。事实上环顾当前的电视综艺节目中,无不充斥着脑力界的大神,行为方式界的大神等等不一而足。在这个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鼓励与纵容个性的张扬的现代社会中,“大神”这个词汇已经不再是贬义代表,相反可能是某种极致的衍生。
《搜神记》更像是秉承了“水无定势”的制作理念,并未把节目模式与形式框架在套路之中。节目名为与大神间的对话,但对话的形式却包括口头语言式的,身体力行式的,对抗PK式的等等。在内容主题上《搜神记》看起来也缺乏必然的关联性,冯唐所选取的来自各行各业13个主人公身份、地位跨度也很大,有传统意义上的公众人物,例如冯唐的朋友“老罗”罗永浩,一个没上过大学却在演说领域折腾不休;有艾青的小儿子艾丹,冯唐的古董老师,对古物和高古瓷器有高超的鉴赏能力;有号称“天妇罗之神”的日本天妇罗传人早乙女折哉大弟子张雪葳,十几年只专注于在锅前炸天妇罗这一件事。但正所谓“形散而神聚”,在这些被冯唐视作“大神”的身上,都蕴藏着相同的特质,即保持对同一个事物的专注度。冯唐曾在第一期节目结尾处总结“一件事情认真努力做10年,哪怕你是个天赋一般的人,你也能获得90分。”道出的正是大神成就秘诀。
气质,文化烙印更为深邃的节目
如果说冯唐在以爱情为主题的《出发吧爱情》中大显了“贱萌骚”功力的话,那么《搜神记》这档个人风格更加凸显的纯网综艺则是在“萌骚”之外多了份高冷。毕竟相较于与其他娱乐性更加的综艺节目来说,《搜神记》显然是档文化烙印更为深邃的节目。不玩模式,不玩虐星,不玩撕逼,不玩CP,热门的元素一概不玩,有的只是冯唐潜入他人生活的日常之中进行生活体验,跨界各路大神进行思维碰撞。
尽管因为年轻团队的掌控使得节目在视觉领域更加贴近网络传播的脉搏,但在本质上而言这种纯思维领域的碰撞并不在网络流行元素的序列之中。所幸纯网综艺在垂直领域的生存空间,远远超越了偏重于广泛大众属性的电视媒体,也使得冯唐有逼格有底气的说出“这个世界的智慧和慈悲,掌握在少数被称为‘神’的人手中,他们善于技,精于艺,我要搜到这些人,那些pk赢了我的人,我要为他们写一部小说名字叫《搜神记》。”这样高冷又有点萌骚的口白
内容,不止是文字的源头活水
冯唐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表示过,自己的跨界各种工作经历让他码字有源头活水,写小说的很多能力也来自在其他领域的锻炼,所谓亲尝大于耳闻目睹。在《搜神记》第二期结尾处冯唐总结自己写作与雪葳炸天妇罗相似相同之处也再次提及了“源头活水论”:跨界做很多事情其实还是围绕文字这个核心,做很多事的本质是去理解社会,理解世界,创造价值,也是为了写作。
对于冯唐而言,《搜神记》的意义或许就是尝试前所未有的把小说创作过程视频化,借助互联网激发现代人对小说和文学的兴趣,在与“大神”们的思维碰撞中完成对真、对美、对人性的足够理解。但对于精神崇拜各领域“大神”的年轻人来说,《搜神记》是条真实还原从人到神的启迪之路—— 虽然每个“大神”的天赋、风格、经历或擅长路径不同,但在蜕变过程中都会付出一般人难以企及的努力,对自我极度严苛和对要求不妥协。在成功故事的背后,《搜神记》传递出来的“大神们”人格魅力、普世价值才是影响年轻一代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