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落幕的电影频道荣誉之夜上,爱奇艺出品电影《回西藏》斩获了最佳男配角奖。
而在北影节首映当日,《回西藏》也引发了不小热议。
有影评人评价称,它突破了固有的叙事范例,让主旋律电影看到了新的可能性。
更有人称,《回西藏》是本届北影节的最大惊喜。
“片子不仅展现了孔繁森伟大的一生,还将西藏人民的生活质感表现得细腻丰富,融合了很多当地习俗、宗教、民歌。”
“这和拉华加导演的努力是密不可分的。这位年轻的藏族导演,赋予了影片西藏的‘魂‘。”
采访《回西藏》导演拉华加的那天下午,他一身休闲装现身。
颇具藏族特色的面容上,是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
清澈、真诚,不见疲惫。
尽管前日刚忙完首映的各项琐事,拉华加依然十分敬业地完成了整个采访。
谈到动情处,这位89年生的导演眼中闪着光,与窗外灿烂的阳光似乎融为一体,
好像又带我回到了影片中那个神秘又动人的西藏。
那片老孔和久美至死都魂牵梦萦的土地。
以下是拉华加自述(由笔者撰写整理):
“有这样的演员是我们电影的福气”
我跟金巴(《回西藏》中饰演“久美”)在《旺扎的雨靴》就合作过。
演员金巴
他可塑性很强,会特别认真思考自己饰演的角色,包括角色的性格、人物的特点等,每次都会认真思考这些东西。
现场表演的时候,金巴又很专注,绝不会因为别的事情耽误表演。而且他也没有任何要求,在现场非常随意,甚至困了就在地上睡了。
有这样的演员是我们电影的福气。
金巴在我心里一直是一个深沉的演员,有自己的特点。而且金巴本身也是写诗的,对于这类角色领悟力很高,大家可以很快地信服他的角色。
演员金巴
大家都知道,《回西藏》是部双男主的戏,主要角色有“老孔”和“久美”。
他们彼此从一开始互相的对抗、矛盾,到慢慢理解对方,到最后成为真正的朋友,角色之间是有默契和共鸣的。
像饰演“老孔”的宋洋,也是特别棒的演员。
在选宋洋之前,我们已经看了很多人,经纪公司也推过来不少。但这个戏跟其他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它要在高海拔地区拍摄,条件比较艰苦,演员也要有克服困难的心理。
宋洋很真诚,愿意尝试。而且大家知道孔繁森这个人物,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地想要去西藏援藏,甚至最后去世在这片土地上,归根结底还是对这片土地有着深深的热爱。
宋洋也是这样的。
演员宋洋
虽然他之前没有去过西藏,但我们在选演员的酒店里贴满了去西藏选景的照片。贴在那,我们就给他讲这是哪,那是哪,他眼神充满了向往。
一开始我们对表演是有一些担心的,因为在比较原生态的电影里,演员有时候没法完全融入到周围的环境和生活中。旁边人都是原汁原味的表演,可你却有表演的痕迹,就特别突兀。
但宋洋是一个骨子里非常单纯的人,比较符合老孔本身的人物性格。表演也是浑然天成的,所以我们选了他。
结果显而易见。
宋洋和金巴我们都选对了。
“我们想要真正融入藏族的精神进去”
《回西藏》这个项目是陈国星导演和山东电影制片厂发起的。
当时陈国星导演想找一个年轻的导演一起联合,所以本片艺术指导万玛老师(万玛才旦,著名导演)推荐了我。非常感谢万玛老师的推荐,也很感谢沈武钢厂长和陈国星导演对我的信任和支持。
拉华加(左)和陈国星(右)
看完剧本我很喜欢,就决定接下这个电影。
首先,在美术上我们就下了很多功夫,尽量还原到七八十年代藏区的面貌。
因为现代藏区城市化痕迹比较重,我跟摄影师两个人2月的时候就去了西藏,边走边看,找合适的取景地和拍摄地。
转了一圈,就发现了这个比较古老的村落。村落里的电线杆和一些东西都是有年代感的。于是我们就在这个基础上再创造,找了美术,拉了很多土过来铺,变成一个尘土飞扬的街道。
在确保实景和画面是符合当时年代后,我们还要重点在剧本和人物上下功夫。
拉华加拍摄中
我在电影中主要负责的是藏族相关元素的融合。譬如说久美拉着那个人去寺庙发誓那段,包括公交车里面一帮人唱歌,大家一起吃糌粑,这些情节都是后来融进去的。
公交车那段,原剧本其实是一句话带过。就“公交车在弯曲的路上行驶”,就没有了。
现场勘景的时候,我在想是不是能加点藏族的元素进去。因为我小时候上学都是坐班车,公交车里气氛其实就是很好的,大家一起唱歌,氛围非常和谐,也能展现藏族人民的特性。
瘟疫羊那段,我们也进行了改动。原剧本是,当地藏族人民说我要多少钱,这个钱不够还要加。当时我看了觉得不太符合藏区人民的特性。
他们在很多事上是很有信仰的,也是非常尊重生命的。这些羊虽然得了瘟疫,但肚子里有崽,所以他们不会活埋,不会杀生。
《回西藏》剧照
同样的情节调整,还出现在老太太生病那段。
为什么“老孔”当时想让老太太去医院,因为他有自己的价值观和孝顺父母的理解。但久美为什么不让她去呢?
因为藏族人有一句话,你顺从父母的意愿其实就是对父母的孝顺,你顺从别人其实就是对别人的善意。所以久美理解老太太想要安静地去世,他也想要去尊重。
可以说,两个人都没错,只是理念不同而已。但文化的交融就在这些情节中悄悄发生了。
《回西藏》这个故事,从常规的视角讲,就是个年轻的干部第一次去陌生地方的故事。但如果影片没有真正呈现这片土地上的东西,没有呈现他对于土地的了解,以及这片土地上的人们,那其实这个故事是普通的。
我们想要真正融入藏族的元素、藏族的文化、藏族的精神进去。
这样不仅汉族人、藏族人喜欢看,很多国外的、或者不了解这个民族的人,也会觉得是很有意思的故事。
“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一定要坚持拍下去”
我其实从没想过自己会拍电影。
拉华加
八九十年代,藏族的文学已经非常兴旺发达了,那个时候很多年轻人疯狂地想当小说家、想写诗。
以前在村子里有录像厅,会放映很多当时的片子,这也成了我对于画面和这个世界最初的理解。当时在村子里,放映员也会经常过来放抗战电影,由此我萌生了对电影的兴趣。
刚考上大学的时候学理工专业,我觉得我未来可能一辈子可能也就看到头了。当时万玛老师刚拍完自己的处女作,引起了很多人的讨论。内心特别强烈的一个想法是想拍电影,家里人也不太理解。他们觉得你考上大学已经不容易了,现在还想转行,太疯狂了。
拉华加
但我父亲还是比较支持我的。
他说你一定要想清楚,想清楚再去做出自己的选择。我说我想清楚了。
我一定要学电影。
万玛才旦老师给了我很多帮助。刚开始我来北京,参加一些进修班和课程。老师说你还这么小,先学学其他专业也是很好的,不如你先去学文学,对自己来说也是一种积淀。
我听从了万玛老师的建议,先去西北民族大学学了文学,后来又去了北京电影学院专业学了电影。
毕业的时候,其实也特别迷茫。
很多人为了生计,在毕业后转行去了培训学校,或者电视台,当了广告导演等,但我不想这样。
拉华加
既然我选择了这条路,就一定要坚持拍下去。从进剧组开始积累经验,踏踏实实学习,然后慢慢继续拍自己的电影。
这里其实也非常感谢爱奇艺。
作为出品方,爱奇艺真的是个负责的平台,我看到爱奇艺平时也在支持一些艺术电影,支持力度也比较大。
大家都知道艺术片票房很难跟商业片相较,但它为什么还这么做?我觉得这是很有责任心的表现。
这也是在给年轻创作者一些机会,能为他们提供一个难得的很好的平台,这些都是非常可贵的。
现在电影行业受疫情影响比较大,有人觉得会比较没有希望。但我觉得事情是两面的,就像狄更斯说的“这是最坏的时代,也是最好的时代”。
因为疫情过后,可能真正做电影的人,真正精华的内容,才能够留下来。
“现在的主旋律电影,其实还有更多可能性”
《回西藏》收获了很多赞美,也得到了很多肯定,我很感谢大家。
作为一个有点特别的主旋律电影,《回西藏》和其他电影略有不同。
《回西藏》海报
其实国外有些主旋律片子是值得借鉴的,像斯皮尔伯格的《拯救大兵瑞恩》,包括《血战钢锯岭》等,都是很平实、但很打动人的。它们涵盖了全人类的共同体验以及普世价值观,比较容易引发共鸣。
我们现在的主旋律电影,其实还有更多可能性。
有人说看完电影之前,没想到《回西藏》是讲孔繁森的故事。因为片子实际上就是从很小的点切入、展开的。
“老孔”和“久美”所代表的汉族文化和藏族文化,彼此之间相互融合、沟通及碰撞,最终也达成了一种互相接纳。
影片结尾比较超现实的那段:老孔去参加久美的婚礼,然后喝喜酒,做梦,醒来。这段其实我也依据藏族文化进行了一些情节上的设计和融合。
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互相敬酒那场戏最初是一帮人,包括久美他们都在,但转一圈就少一个人,过一个柱子又少一个人,一直到最后他身边的朋友都不在了。这就像是一场告别,一个一个人逐渐离去。
《回西藏》剧照
到了久美房间的时候,画面都变了。房间里多了壁画。
如果仔细观察的话,其实可以发现之前的墙上是没有壁画的,所以这个场景是虚幻的。
但墙上那首诗依然在,是藏族诗人更敦群培写的,一定程度上呼应了影片主题。
“躯体犹如空壳,何时亡亦无憾。智慧如同金子,惋惜一同逝去。”
这首诗也是我们临时决定加进去的,不仅阐述了藏族人民对于生命、智慧和精神的态度,也展现了孔繁森短暂却伟大的一生。
影片最后,老孔醒了,他做了个梦,在梦里跟久美做了最后告别。
旁边人说,我们马上到阿里。为什么他会说这样的话?
因为孔繁森实际上也是在回阿里的路上去世的,暗示他可能不久于人世了。
就像诗歌中说的一样,老孔肉体即使陨灭了,但精神永存,
他会一直留在这片土地上。
《回西藏》剧照
更多内容请关注【爱奇艺行业速递】
https://mp.weixin.qq.com/s/PjCIcwSNxfvD6rQqbeW6og